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
写观后感需要总结和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这可以帮助你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1
电影《唐山大地震》以其突破 6 亿元的票房向世人证明它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确实,不愧是大导演导的电影,这部影片在催人泪下的影视效果之余,让人感触良多,笔者从个人的感觉漫谈一下该片成功的几个方面:
整个故事情节精彩而完整,前后呼应。影片以唐山大地震为历史背景,从著名演员徐帆饰演的母亲痛苦无奈在女儿和儿子之间,选择放弃女儿救出儿子,导致侥幸幸存下来的幼小的女儿登对此心灵遭受沉重打击而引出的故事为电影主线,这个故事选得非常成功,震撼人心,活生生骨肉分离的震慑力一点都不亚于《泰坦尼克号》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故事情节铺展合理,展现生命的脆弱和真、善、美的情怀。 6000 多万重金打造出来的大地震惨烈的场面,篇幅恰到好处,充分展示了编剧和导演对整个影片节奏把握的功力,使人们不要忘记 30 多年前那次惨痛的大自然灾难,又紧紧围绕故事主线展开。影片中女儿登遭受的巨大的心灵创伤使她几十年不愿与母亲相见,让人觉得合理,情有可原。在养母弥留之间,她温柔的贴着养母的面说,爸爸爱你,我也爱你。这是一个很善很美的瞬间,这一刻,这位养母一定觉得为养育登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人要学会感恩,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品质,影片用这一句温柔的话昭示了这个简朴而重要的道理。而登的亲身母亲因为绝望无奈放弃登而负疚了一辈子,一样痛苦的心灵关闭了本能属于还年轻的她的幸福。经历汶川地震救灾场面的登最后理解母亲当时的痛苦与无奈,与母亲尽释前嫌相认,这些情节都过渡得相当自然感人,令人扼腕信服。
演员的表演自然、到位,徐帆、“老戏骨”陈道明的演绎让影片增色不少,几位年轻演员表现也出彩,有一处小的细节:高大帅气的研究生师兄在送新生登去女生宿舍的途中,示意远道而来正内急的登上洗手间,登愣住了,没想到这位酷毙了的师兄如此细心体贴,影片后来两人很快成为情侣并导致登未婚先孕也在情理之中,这种看似不经意又非常巧妙的画龙点睛之笔又完全可以与电影《阿凡达》严谨的故事设计媲美。
可以预言,成功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会是影视界众多奖项的宠儿,如果国外不对中国电影有偏见,对中国文化有一些真正的了解,笔者甚至认为,外国奖项也可以收获良多。我感动嘘唏之余,为咱们中国人能拍出这么好的特定题材的影片感到振奋和高兴。而影片折射出来的人性的光辉与感恩的伟大更是一切奖项所不能涵盖的成就与贡献。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2
一个生在70年代的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第一时间目睹那个真实而残酷的日子。今天中午乘着午休时间赶往湖南大剧院观,结果时间不合适,又驱车赶往王府井影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买到中午12点的全价票。
刚进影室时钟已经指向12点零5分了,屏幕上出现无声的开场字幕,显得格外沉重。我屏住呼吸。瞬间时间回到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发生在河北唐山。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是迄今为止
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死亡:24万多人,重伤:16万多人二十四万人无疑是一个悲哀的整体。它带给我们的是惊恐,害怕,悲伤,难过……在23秒时间里几十万同胞瞬间消失,亲人骨肉分离。
影片中一位母亲(徐帆饰演),当她看到自己的一对双胞胎被埋在废墟中,在当时那种特殊状况下,又只能救一个孩子的情况下,一个伟大的母亲不停地重复,救两个,救两个......所有人都被这场景感动着……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停的回忆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历历在目,每天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受灾地区的最新情况,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我们的人名子弟兵、是你们把自己的生命安危抛诸脑后一心一意的救援。人民子弟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成为激励灾区军民顽强奋战的强大动力。哪怕是手无寸铁的人民教师和学生,都奋不顾身地营救埋在废墟的同胞们。
清楚地记得在汶川灾区温总理曾说过:“山可以移动,但动摇不了中华儿女抗震救灾的决心;水可以阻断,但阻断不了内地同胞的深切友谊!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在一次次灾难严峻的考验面前,体现的是我们祖国人民的团结,众志成城。
“唐山大地震”的确是一部好片,尤其生活在蜜罐年代的孩子们值得一看!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3
在1976年间,刚刚结束,全国还被笼罩在十年浩劫的阴影中,各族人民饱受痛苦。人们正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使大家盼望已久的美好生活再次破灭!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一道闪掣云霄的蓝光刺亮了河北唐山的天空,紧接着大地开始疯狂的抖动起来……
现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我去看了首映。它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便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一个看似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危急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以及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与怨恨,还有解放军的博爱无私,这种.种惟妙惟肖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影片中,最精彩和最催人泪下的场景,无非是故事主人公在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生死抉择。这时,我的心也似乎跟着碎了,一个母亲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哇!
当心灵开始刺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无奇的感情是那么弥足珍贵!正如那句台词所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让主人公愧疚了一辈子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真正的含义。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可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珍惜现在,恐怕这也是此影片真实意义所在。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选择有信心战胜困难,只有自己有了信心,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世界才会更美好!
其实,《唐山大地震》影片那么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拍摄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人群混乱,采用了电脑特技。与演员动作相结合,看起来惟妙惟肖。这可与大型科幻电影《2020》的制作效果相同。在其中,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深一层体会了大自然无穷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贵。可看出,这部影片的主创工作人员一定花费了不少心血,我十分欣赏这部大片!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影片,可是思考的是一个人生。正如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产生的巨变,却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理的创伤!
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4
昨天我看了唐山大地震,我心中有几个问题,为什么王登明明已经失去了知觉,为什么她又能在装尸体的车上活了过来?为什么王登的弟弟遇到地震后第一时间去救援,他不怕再给他扎死呀?看了这部电视,增加了我对亲情的理解。这就如我和弟弟之间的故事。
我和我弟弟的感情也很深,虽然我和弟弟在家里打打闹闹,我一直都不谦让他,但是他一走我一个人在家也没意思。
他走的时候我很亲他,妈妈还把他送到电梯口。回来我坐了一会作业,妈妈说:“正道为什么不爱学习呀!我都快愁死了。”我说“妈妈,那是因为你没有对正道全力以赴呀。我从小你就全心关注的教我学习。而现在呢?你的责任就大了,每天都读书读到1、2点,自然没有时间交正道了。”妈妈说:“哦,我知道了。看来以后还要和你多聊聊,毕竟小孩子最了解小孩子。”
到了晚上,我一个人在家也没趣,于是我就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我对他说:“弟弟你是我最依靠的人,请把我的玩具找到,带回来吧!”弟弟双开地说:“哥哥,没问题。”结果弟弟回来了却没带回来我的玩具,我就对弟弟说:“你骗人,我的玩具呢。”弟弟说:“是奶奶不让带,不是我不带。”我说:“哦!弟弟对不起我误会你了。”
第二天,弟弟回来了。我马上感觉不孤独了,我又是原来那个活泼的谢正天了。所以结局王登一家消除误会又团聚了。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5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6
这部电影,震撼我心灵的不只是演员们演得真切,最主要的,还是之伟大。
是啊,能让自己忘记危险的,也只有母亲对自己孩子深深的爱,才能做到。当李元妮得知是地震,而孩子还在家中时,她不顾一切的往家的方向跑,我想,李元妮可能在心中想着:孩子,等着,等着妈来救你们。可是老天爷捉弄着这位母亲,使李元妮刚来到家前,屋子就倒塌了。不过,在第二天早上找到了两个孩子,他们被一大块石板压着。撬弟弟这头,会压死姐姐;如果撬姐姐这头,就会压死弟弟。李元妮极度绝望,可是时间由不得她的思考和等待,如果不快些选择,两个孩子都保不住了。在别人的再三催促下,她才被逼无奈的从嘴里艰难的吐出了三个字:救弟弟。她现在可以说是心如刀绞。是啊,两个孩子都是她的心头肉,少了哪一个,她都不好受啊!
老天爷,为什么对李元妮一家如此的不公平,一而再,再而三的捉弄他们,使他们家四口变两口,让李元妮经历了两次生死离别的痛苦,你为什么要如此伤害他们?
母爱是伟大的,32年过去了,每一年每一天李元妮都想着那优秀的老公和可爱的女儿。岁月不饶人,李元妮已经块60岁了,但是她任然坚持每年去给老公和女儿烧纸钱,还在烧纸钱的时候,告诉他们家往哪里走,整整说了20年,20年啊!她都坚持下来了,这时,我想到了五个字:母爱真伟大!
可喜可贺的是,解放军在救方登时,发现方登没有死!“呼”我终于呼出了一口气原本九死一生的方登没死!真是太好了!而且,漂亮的方登被一解放军夫妇收养了。
不久,由于发生了汶川大地震,方达和方登都去救援,两个见面并相认了,汶川大地震后,两人一起去见母亲——李元妮。在路上,方达跟方登说了李元妮在这32年里有多么想她,方登听了,泣不成声……
看这部电影,我有两次因为李元妮那深深的母爱而热泪盈眶。母爱,真伟大!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7
下了阵暴雨,像是在废墟中大声喊叫亲人名字的声音。
在今天的语文晚自习上,我们观看了《唐山大地震》,看到一幕幕在废墟中振撼人心的场景,也让我们都流下了悲痛的泪水,最让我心酸的画面是:母亲在最后断然决定救儿子,当她的女儿听到后,心凉了。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是爱她的孩子的,但是,因为他们说只能救一个时,哭着求他们把两个孩子都救出来,很让人心酸的画面。
也许在当她看见死去的爸爸也躺在她身边时,心里肯定很不好受,很孤单吧,毕竟,她是这么的小。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有盖起来,三十二年守着废墟过儿子。”——心灵的废墟上,我们看到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我们却看到他们依然怀揣着希望在成长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许多年后,元妮一直不愿搬家,每次烧纸时她都会念叨家里的地址,她害怕那孤单的灵魂不认得回家的路,她怕她最爱的人迷了路,回不了家。——亲人永远是亲人,就算阴阳两隔,也是至亲的人!
“没了,才知道生命叫没了。”这是元妮在她最后悔时所说的话。是由这一次的地震,而触一动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因为有了这种爱,才会让世界变得愈加美好,也看出了,元妮在内心深处依旧怀念着那段从前的时光,但是却一去不复返……
“我不是想不起来,而是忘不掉。”方登在最后的时候对自己的养父说了这一句话。是的,有些东西是不远想起的,但并不代表可以一辈子忘掉。
灾难的飓风过后,唯一留下的就是亲情。就好像这些光亮,是支撑着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8
时间飞逝,34年前的那场残酷的大地震曾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唐山大地震,这五个可怕的字眼,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虽然我并没有亲生经历,但仍然令我极为震撼。
观看了刚刚上映的感动人心的“唐山大地震”,我感慨万分。主人公——那个可怜的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一张可爱的小嘴的小女孩,在与弟弟同时压在巨大的石板下时,母亲无耐只得含泪忍痛放弃一个,选择了弟弟。她在黑暗里清晰地听到了母亲所说的每一个字——“要弟弟!”这短短的几个字是她感到了绝望。可怜的小女孩王登在坚硬的石板的压迫下,还要承受被亲生母亲抛弃的伤痛,对于不到10岁的她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痛苦,看到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几千个孩子无家可归的悲惨景象。在可怕的天灾面前,不知会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对生死的抉择,甚至亲人的分别。而这些都远远大于他们在身体上所受的伤痛,但只要坚强,不放弃那仅有的一线希望,团结起来,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之后,这位可爱的小女孩登在幸运之神的眷顾下活了下来,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领养了,健康地长成了一个漂亮懂事的好女孩,然而童年时留下的痛苦的回忆也一直环绕着她,直到这次我国的汶川地震,登第一时间积极地参加了救援工助,无意之中遇到了她的弟弟——达,并回到了离开34年却无时不在想念的家,见到了白发苍苍的亲生母亲,团圆了这个破碎的家。
又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登在经历了无数灾难与离别后,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并得到了幸福,这幸福来之不易,细细品味才明白,这美好结局的建造者,应该是那对普普通通的解放军夫妇——登的养父养母。他们用真爱唤醒了登的希望,对登就像亲生女儿一样,是他们使登在经历了人生最低谷后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而在登长大后,他们却没能享福,养母因为病痛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养父年迈退休。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呵护着这个受伤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小心地关心着她,使她走出了心灵的黑暗。虽然他们也知道,孩子终究要回到亲生母亲的怀抱,但他们却依然无怨无悔,甚至还为她存了一笔大数目的钱,让她去寻找亲生母亲,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高尚的情怀呀!
当然,“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叔叔们,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这使我想到了一句宣传语: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团结必定使我们战胜灾难!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9
电影最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和张国强实验的父亲(以下省略简称母亲、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何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
二是真实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从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
三是养父母给予方凳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应该说是第三次生命,对待方凳视如己出,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特别是陈道明将养父对养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四是电影中对爱情的表现处理恰到好处,非常到位。父亲舍生忘死推开母亲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在充分体现父爱的同时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母亲三十多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挚爱!
除了以上感受以外,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谈点个人观点。这部电影属于大制作、大手笔,拍的非常震撼,陈道明、徐帆等演员表演非常真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来上这么一部电影,希望能让同胞们有些心灵上的震撼,也希望对年轻人的观念有所改变。美中不足的是该部电影有植入广告的嫌疑,可能是剑南春酒厂和工商银行赞助的缘故吧!另外在历史背景细节上把握不太准确,比如字幕提示1986年,陈道明实验的养父佩戴上校军衔就不符合实际,我军是在1988年菜实行军衔制的。当然这只是这部电影的美玉之瑕,总的来说电影很震撼、真实。
再者唐山大地震时当时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死了24万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时代不同了!唐山的观众看完以后是感动,甚至感恩!所以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恩人!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10
今天闲来无事,与朋友一起去看了唐山大地震。之前看了很多宣传,但看网友给它的打分并不理想。今日一睹,才真正品尝到其中的滋味。酸中带甜,苦中又有着微妙的快乐。
它就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它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关观众体会到个中滋味。一个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危机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和忠贞,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和怨恨,解放军人的博爱无私这种.种微妙微翘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奔波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在这个情感逐渐缺失的时代——爱情就像快速消费品,亲情犹如写了据条的支票,友情也变成了向上攀登中的一块垫脚石——突入其来的真情的呼唤,犹如沉睡已久的心灵忽然间业已发生了八级地震。
当心灵开始酸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的不能在平淡的感情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我很欣赏那句台词:"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让女主人翁愧疚一生的话,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她真正的含义。是啊,没有人想自己去亲自实践这话的真正含义。因为当你真正体会到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她,而只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过去里。好好的珍惜现在才是珍贵的。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的珍惜现在。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看过后只是流几行泪水,摸一把鼻涕,然后,哀叹一生:悲矣!将恐怕是对这部影片的糟蹋。
从这里,我更加体会到哈佛校长的那句话: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我们又岂忍心虚度年华啊。看到这里,请不要忘记,回到家给妻子一个温馨的吻,给孩子一个亲切的拥抱,给父母一句温暖的问候,给朋友一个真诚的祝福!
让每一天都绽放光彩!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11
今天,我带着一颗被震撼的心灵走出了电影院,眼睛里也不少几滴泪珠。
我们去观赏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想一睹当年地震时的“风采”,更想看看,人类在灾难前应该怎样面对。电影首先介绍了一家人,一家不富有但充满温馨气息的家庭。孩子中的姐姐总觉得爸妈爱弟弟。后来地震了,爸爸在灾难来临时走了,两个孩子被压在了一块板下,只能选择救一个,另一个必需死,母亲选择了弟弟,姐姐在石板下流下眼泪。后来被解放军夫妇领养,活了下来,却因为心中的那片阴影让她变得沉默,不能让她忘记,她原谅不了她母亲。她长大后和一个外国人成婚,在加拿大生活,巧合他弟弟也结婚了,他们的孩子都叫“点点”。看见了唐山又地震了,怎么也按捺不住,走向了唐山,巧合看见了她弟弟,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看了这篇,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在自然的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多么小;而在团结起来的人们面前,灾难又显得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阻挡不了我们向前。
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观后感篇12
今天,在电脑上把近段时间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唐山大地震》看了一遍,觉得这是一部感情细腻真挚,很能打动人的影片。真的不负众众望,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好片子。好久没有这样伤心过了,动情处,抽咽得声音都颤抖了,话都说不顺畅。
我觉得这部片子对女主角王登刻画得非常成功,真实的再现了一个受地震伤害和亲人抛弃双重痛苦的女孩子的情感发展过程。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开掘得非常之深。
首先,在王登的母亲是救女儿还是救儿子的抉择过程中,观众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所固有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会对母亲的抉择发生作用,并且在吃西红柿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我相信当一家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夫妻可能都会有此一问:要是你,会救谁?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脱胎于当年沙鸥所唱的一首歌里面的那个问题:当你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你只能救一个,那么你救谁?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编剧就把这个问题抛到了那位母亲面前,也同时抛到了观众面前,非得要那位母亲和观众做一个决断。但是,现在距那场灾难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中国人的人口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一些人头脑中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现在的年轻观众肯定无法完全接受母亲在重男轻女思想下的选择。可在那个年代,那位母亲的抉择肯定会受重男轻女思想支配,于是,编剧就要平衡一下她的抉择在年轻观众中所引起的反感心理,所以,就要作一些技术性处理,让观众觉得那位母亲的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把王登写成是姐姐。即使在生死关头,大的让小的,这在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中还是能够勉强接受的。再者,母亲首先看到的是儿子,而不是女儿,这一处理又让矛盾的激烈程度有所降低。
其次,就是王登对养母的感情,她在大学两年都没回家,不愿去看自己的养母,这是因为她对自己被生母亲抛弃让她对所有母亲都有一种不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不信任养母。这样的情节设计我觉得比较符合人性的发展。
再次,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怀孕后,一般都是惊惊慌慌的想办法去把孩子打掉,但她不管不顾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其行为说明在她的潜意识里有一种报复生母的欲望,当然,也是经历了这场灾难死里逃生后,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最后,王登嫁到了加拿大,真是知女莫如母。母亲的一句话:你怎么躲我这样远呀!深刻的揭示女儿王登的这一选择的心理根源。
总之,这部电影的细节处理得非常成功,使得这部影片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具有很好的催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