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后感 >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学生可以回顾和总结所读内容,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行归纳和概括。怎么写出优秀的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这里给大家分享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1

《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的标签是恋爱小说,爱情是永不过时的主题,促使本书成为村上春树第一本畅销小说。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本书的认识还停留在伍佰的那首同名歌曲中。读完小说后,感叹歌曲的基调稍为明朗一些。小说读得压抑,书中人物的青春并不能强烈地引起我的共鸣,可能是我的成长环境比较普通,也有可能我在那时未看到或接触到如此深刻的精神迷失。小说整体基调暗淡压抑,描述细腻,除了爱情,也看到了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一代的彷徨。

书中主人公渡边是一位大学生,先后和两位女性有着往复的情感联结。第一位是直子,是渡边已故好友木月的女友,他们在木月自杀后一年,偶然重逢,开始日常琐碎的交往,并在直子20岁生日的时候,发生了关系。此后,直子不辞而别,渡边通过书信联系,得知直子前往一处偏僻的精神疗养院疗养了,而她反复的病情在最后关头将她带向了死亡。绿子一位活泼勇敢的姑娘,和渡边出现在同一堂课上上面,主动出击建立联系。而她的活泼可爱并非是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天真,相反,她也经历了家庭挫折。如果将直子和绿子进行比较的话,我认为最大的差异在于二人对挫折的反应,直子终究是没有走出来,而绿子却在经历苦难后选择坚强地前行。

书中以下几点引起我的思考:

一、精神健康

书中有多位人物因精神疾病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很难想象遭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群是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存本身就带着压力,因为我们要与一切消极因素作斗争,保证自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精神花园,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包容性,包容不同想法不同事物的存在,不人为的制造壁垒。

人生本就是一场斗争,如果被困难打倒,就相当于缴械投降,唯有自渡,方能立命。

二、戴面具的人

书中绿子在谈到学生社团时有提到一个现象,她加入的社团,存在那么一些人趋炎附势,卖弄学识,对于自己本身就不了解的事物凭着一知半解侃侃而谈。为了凸显自己的智慧也罢,为了融合圈子也罢,说白了,都在戴着面具为他人而活。绿子看到这点后,对所谓社团不再抱有好感,当即退出。与其融入一个虚伪的圈子,不如在自己的世界真实地独处。想想我自己,也曾存在过如此心态,急于表现,装腔作势,而且不排除未来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地自省自新。Themoreyouknow,thehumbleryouare,becauseyouwillknowthelittleyouactuallyknow.

舆论压迫和道德绑架也是我们立于社会需要跨越的障碍。绿子在医院照顾病重的父亲时,偶有亲戚前来探望。在医院充满消毒水的空气中,亲戚难以进食,感慨绿子怎么有这么好的胃口可以镇定自若地吃饭,而后立马投入到对瘫痪父亲的照顾当中去。这就是舆论导向,认为面对家人身患重病时,就应该寝食难安才对,怎么还有心情好好吃饭。就好比中国的传统哭丧,一定要在丧事中哭给众人看,才是对逝去亲人的不舍和怀念吗?真正的痛是无暇无意展现给外界看的。对于绿子而言,她如果不能好好吃饭,如何能照料好父亲?她的亲戚可以没有胃口吃饭,但是她不能,因为如果她不能保证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她就难以照顾好父亲,而她的亲戚看望之后便可以远离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偏见。提高自己的认知判断,保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正确的事情即可,因为我们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那个人。

三、绕不开的努力

书中还有一位人物,叫永泽,是主人公渡边的同学,他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追求,积极进取,但在感情上却是拈花惹草的角色,有一个真心爱他的女友却不珍惜,也正是他带着渡边时常外出寻花问柳。通过这个人物,我看到了进取心和品德的割裂,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永泽不满于世人不努力却还满腹牢骚。世人多在辛苦忙碌地劳动,而非努力。“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一般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得开都不容易,只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拿到一定的结果。很多人不满于现状,却又不能付出长期努力以脱离眼前苟且,这类人在觉醒前恐怕只能长期活在抱怨中了。

四、摇摆的爱

最后一点,讲下我对这个爱情故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我认为主人公渡边对直子的爱不够坚定,当他强化和绿子的联系时,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备选项,不是说不能接触其他的异性,只是在有爱人的情况下,再与一位对自己有意的女子亲密接触,是对爱人的不负责。感情中的移情别恋都是因为给了第三方机会相处熟络,而我认为感情的聚散应该是由双方决定的,而非第三方因素,如此即便分开,也对得起爱人,对得起爱情。而在直子自杀前夕,仅仅是通过异常的书信往来(由领子代笔回信),渡边就应该能感知到直子病情的危急了,在这种关头,他却依然保持缓慢不定的书信联系,在信中讲要为直子找房子开始新生活云云,而没有前去陪伴直子渡过难关。这样的爱,是不够深刻?还是不够坚定?

小说读下来没有触及心灵深处,可能是因为已经在生活中有所感悟了。而这个故事,也是书中人物的自我成长的经历。人生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2

这些日子一来都在看村上春树,慢慢的看准确的说是超慢的一字一句的看他的经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时实在高一,那时候完全没有看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讲些什么!仅仅朦胧的感觉这是在写一段关于青春关于人生更关于爱情的小说!第二次阅读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候看了此书后发现作者所讲述的寻找心中百分百女孩。人人都说大学是块净土,是一个诞生无数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爱情的摇篮。那时候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室友们都在拼命追寻心中百分百女孩。这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我看的是一种宿命论,一种追寻心中完美世界的宿命论!

一直很喜欢伍佰那首经典老歌《挪威森林》,我总会哼着: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不知道是看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喜欢上了这首歌呢还是因为这首歌而喜欢上了几乎通明的小说!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两者之间都共同阐述了一个观点或者说是在追寻着一中理想的生活的世界:哪里才是自己的停靠站——心灵的停靠站!

我们一直都是在追寻着所谓的归宿,如同希腊悲剧人物不断逆着山路向上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般乐此不彼周而复始!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3

故事对于有过学生生活的人来说,或多或少让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当然我也不例外。相对于读的其他小说,《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贴近地气,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共鸣感十分的强烈。像《百年孤独》中描述的还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发生在作者想象里,真实世界怕不会是真的,总给我一种“很飘”的感觉。

在看这本书前,记忆中自己应该是看过“挪威的森林”这部电影的。为什么说应该是呢?因为电影中情节只能记得个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报还是真的电影也看了。我向来也不深究,也许将来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说不定。

也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还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写书时就已经很喜欢这首歌,这书名也是可以了。看完书后,我决定把电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听一下(或是),让内心去感受一下那时那刻。有时候刻意的去模拟一些场景,确实是能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说阅读起来十分流畅舒坦,故事很丰富充盈同时有很质朴无华,没有那些浮夸的跌宕起伏,显得真诚。书中很多情节描述多少有点色情成份,但给人的感觉却又那么的自然,不得不给作者点个赞。

有一定阅历再来读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但细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读过这本书,说不定学生生活会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4

一向听人说起《挪威的森林》,但遗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买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块钱,这对我来说算贵了。毕竟是买一本小说看看,似乎没必要花这么多钱的。进入20__年后,不想该书版权由上译买走了,定价便宜了,译者也作了修改,并且装帧也十分不错。最终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价格,我最终买下了《挪》书的上译版。还没有看书,我就有种感觉——很值!

该书花了五、六天时间看完的(咱是学生得上课、自习啦等等)。总体觉得是不错,不仅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也译得不错,写的序更是不错!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经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我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而时下,我们都在读大学,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羡慕渡边的自我、潇洒、随意。他生活中不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有的是一个死去的朋友的恋人、一个住在同一幢宿舍楼的哥们,一个一齐上过选修科的女孩子。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却让我向往。每周空闲时间打工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轧马路,等等。

我很喜欢旅游,可是口袋里没有钱。想找份工作,没有说的过去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四处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围太大,并且没有日本新干线之类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最根本的是,没有渡边的心境,一个人游历,是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也需要与众不一样的心境。我想我没有,所以只能徒自叹息。

看完书后的一个明显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观念的开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认为,村上是个性变态。我倒没有这种看法,同为男人,同为青春期的男人,试问谁没有那种想法或行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问题。

以前也耳闻过大和民族的这一有别于儒家思想的显著特点,算是明治维新时期西化的产物了。可是看完本书后,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许国内像这种纯文学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时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热,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逊色,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惊讶的。本人单身,活了一大把,还没有经历过纯粹意义上的恋爱,更不用说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对同居现象一无所知。只是爱好读报,还明白高校中不少学校内安放了自动售安全套的机子。

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我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应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主角,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感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期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忙,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我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我: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欢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此刻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欢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欢乐岂不乏味?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5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这是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时,颇有感触的一句话。花了一个礼拜左右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这也应当算是我第一次接触较为正式的小说了。《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著作,我之前也有听说过他,不过对于他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暂且不论,就谈谈对这部小说的感想吧。可能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样的小说的缘故,我对这部小说感触很深,除了有些语句,整个故事情节也很有吸引力。

这部小说可能有点含有作者青春时代的一些切身经历,给人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很真实,虽然行文中也有许多世俗的片段,但就总体而言,以及作者所要传递、表达的主题很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小说的基本基调应当是悲伤的,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我觉得灰色非常合适。看完整部小说,没有对某一个篇章有特别深的印象,整部小说是连贯的,一环接一环,非常自然,天衣无缝,围绕“我”——渡边君的记忆,采用回忆的方式来描写青春时期的爱情、友情,就像观看电影似的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我挺喜欢渡边君这个人物角色,他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对渡边君进行了描述,他有一些特立独行,但又普普通通,是一个稳定真诚的人。就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他也不喜欢孤独,但是他的希望随着朋友、爱人的去世,逐渐沦为失望,留给自己的最终只有孤独了。可是,事实上,他又不孤独,有红颜知己;也不空虚,时常打工兼职,生活也相当充实。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得出,他的确又是孤独的,与外物格格不入,除了身边的少之甚少的几个人,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于他的世界中,但他依旧在走自己的路,有个性地过着自己追求的平静的、甚至是与外界隔绝的自我生活。当然,我不是说像他那样的生活好,如果真如此,每个人的心理可能就不怎么正常了,我推崇的是他的那种生活态度,那种坚强,那种自信,无论外界是否忽略他,但他始终没有忽略自己,“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有自尊地活着。

听说,《挪威的森林》电影版也快出来了,有些许小小的期待,想看看演员如何饰演这个角色,也想品味一下真实人物版的渡边君。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6

如果你不想心痛,请不要翻开《挪威的森林》,因为这本书足以让你恐惧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你会恼恨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人,用这种方式诠释青春,残忍地拨动那根被你忘却的弦。

《挪威的森林》描写了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

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害羞的时候往往摸一下发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优美的出现,像蝴蝶一般轻盈地隐去,最终像无法度过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注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没有人能真正读懂,木月没有,渡边没有,玲子没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没有。她在喧嚣的尘世中寂寞地煽动翅膀,陪伴她的始终只有寂寞。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7

不久之前读了《挪威的森林》,感觉很不错,《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这是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译者是林少华。翻译细节上有一点问题,但仅仅是细节有问题,无伤大雅。其实故事很简单,书的内容是讲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日本少年的大学生活。具体一点就是他的情感生活,主角叫渡边。

他考进了东京的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木月——在十七岁自杀的高中好友——的女朋友直子。他们很奇怪的在东京街头逛街——直子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跟着。后来直子又很奇怪的失踪了一段时间——后来才知道她去了一个静养院。他之后在学校上戏剧课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同学——绿子。这也是个很奇怪的人,能在邻居失火的时候在阳台上弹吉他,不过她真的很好。

书中还写到他认识了宿舍院里另一个有点放荡同学——永泽。剧情很简洁,就是这个人一直困扰在他和直子的感情中,并且一直努力让直子走出阴影中。

在直子疗养的时间里,他一直给直子写信,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他和绿子也谈上了,关系也很好,但是他总是有点不太在意绿子。同时,他还不是和永泽出去“鬼混”。好了,随着剧情的慢慢发展,他认识了很多朋友身边的朋友,比如和直子同住的病友和永泽的女朋友。他和绿子绿子的交往也越来越深,同时他和直子的感情也慢慢发展,不料,直子却在即将病愈出院的时候自杀了,男主角很受刺激,外出流浪了一个月。略去细节,最后他去追寻一直对他一往情深的绿子了。故事真的很简单,读起来也很流畅,也很感人,特别是直子死后,咱们的男主角外出流浪,蓬头垢面,写得太有诚意了。还有之后,主角一直在叽叽咕咕:“人不该这么死的,葬礼太荒凉了。”这让我想起了《碧奴》里最后那点,碧奴知道自己丈夫已经死在长城下的时候,就哭啊,从山上哭到山下,从古代哭向未来,哭得人不禁也潸然泪下。

推荐阅读:

小编精心推荐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8

看完《挪威的森林》,心情一直很压抑,弄不明白为什么书中有这么多人选择用那样残忍的方式亲手了结自己的生命,他们该是有多绝望,才会抛下抛下朋友、抛下爱人、抛下这个丰富纷扰的世界。但是书中对这些人物内心的活动描写的少之又少,我想弄明白却又不得而知。“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书中比较经典的一句话,也是在生与死的问题上解析的比较透彻的一句话,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像出生是人的必经阶段一样,死也是。

一部这么出名受这么多人追捧的书,除了它的文笔不错外,我没发现它好在哪里,也许是我的阅历不够,体会不到他们的那种在绝望中挣扎、沦陷、自我抛弃和救赎的心路历程,但是对于书中这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式我实在不敢恭维。爱情本来是该专一和纯洁的,男主渡边对自己的私生活却有些放纵。一边说深爱直子,一边又在外乱来,原因是孤单,需要找人发泄自己的生理需求。处于同样状况的还有永泽和初美,而直子和初美竟然还不在乎,我实在不明白到底爱到什么程度才能允许另一半在外面随便找女人。这本书到底出名在什么地方呢,是这些扭曲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吗,是小说人物的悲惨生活和结局吗,是作者优秀的文笔吗,还是某些我无法理解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木月、直子和初美他们迷失于自己的森林,渡边在绿子的帮助下找到了走出森林的路了吗?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9

世界变大了,心却变小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把生活塑造得越来越完美,却把心雕刻得越来越粗鄙,把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华,而心却在这种繁华中渐渐落寞。

把玩寂寞,把玩无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佳作之一,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孤独,腐化,堕落的世界。作家借此来表达现代人在机械化、科技化的现实社会中生存的悲哀与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非常非常的寂寞……”阿绿总是像一头黑夜被遗弃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发出最沉痛的哀鸣。他们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觉,而这种在乎不一定是喜欢和爱,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时刻需要的镇痛剂,仅此而已。在他们的世界里,爱情不再是爱情,爱情是被亵渎被蹂躏的对象,他们只是打着爱情的幌子获取上的满足与快感来融化寂寞,腐蚀孤独。他们只靠啃食那点可怜的低级的肉体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残喘。

像永泽与初美,初美从来不管他多么滥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边,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她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事情到最后只能变好!所以她在脑海中独自编织美妙的梦想,梦总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个人在把梦编织好之后要被现实压迫得不得不万念俱灰地亲手撕碎自己的梦,然后恶狠狠地告诉自己这永远只能是梦。明知道在扭曲变形的世界里,爱情只是一个人寂寞时的玩物,而她却要冒险。很长时间之后,当初美发现她与永泽之间的爱情除了肉体上的占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绝望的惨白时,她呆滞的眼神向永泽发出绝望的质问:难道有了我,你还不能满足?他冷冷地说:“并非不能满足,在我的心里面有某种东西渴求那样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种饥渴感之中。这就是我,有什么法子?”他无法把爱情当爱情,他只有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与软弱终究决定了她们没有勇气与毅力去陪男人玩这种游戏,所以初美选择走向死亡,用死来诠释生的另一种方式。初美选择了死,永泽选择了生,人不论是生还是死,都会有一种信仰,一个人之所以死,是因为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个人之所以选择生,哪怕是痛不欲绝地生,是因为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而对于渡边君、直子来说,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级的肉体性行为所拼凑起来的碎片,他们饥饿的时候啃“寂寞”,独孤的时候玩“寂寞”。渡边君一直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时却又玩弄阿绿,两个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疗养院那段时间,他在和阿绿玩“寂寞”的同时又在心里想像直子回来之后生活会有多么多么的美好,而支撑着这些信念的只不过是那些碎片拼凑的庸俗。这,也是爱情吗?

直子,是因为适应不了这种扭曲的社会,所以她到疗养院来,把自己扔进和她一样需要宁静与安然的人群里,而疗养院的主治医生告诉她们:“你们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为你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既然不能改变,你们就应该让自己有一个适度的心理空间去接受那种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简单地活着。可事与愿违,她适应不了那种扭曲,所以她越是强迫越是更糟,后来出现严重的幻听。她没有片刻的安宁,她崩溃了。在一个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带让自己告别了世界,一个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对她来说,死亡才是最轻易的割舍。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开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鸣,久久没有散去。而当渡边君知道直子死了之后,他深知,他与直子彻底地永别了。茫然苦楚之时,他想起了阿绿,他拨通了阿绿的电话,阿绿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后还是低沉却平静的声音:现在你在哪里?“我现在在哪里?”渡边君自问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他猜不着,到底这里是哪里?映入他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从他身边走过去,而他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阿绿的名字……也许他已经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知道或许从阿绿那里可以获得某种让他排遣寂寞、无奈的镇痛剂,继续活下去。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10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

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11

用了将近八个小时粗略读完这本书,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因为最近面临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我本应该专心复习。可就像渡边彻说《了不起的盖茨》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几年前看过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叠涌而来。想起了秋风徐徐,渡边和直子在没有边际的原野漫步的画面。我特别喜欢看完一本书,然后再看由书拍摄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着看一遍。比如,看过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会看电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电影版的《情书》,然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文字版的。明白吗?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中,木月永远留在了17岁,直子永远留在了20岁。文字里充斥着自杀,迷茫,孤独,无奈,以及性。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

这是孤独,不是孤单。

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宿命,是心灵的独一性。孤单却是可以解决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这样就不至于一个人孤零零。

孤独是心,孤单是形。

草草读过一遍,许多地方都没能好好品味。只觉得自己被书影响到心情压抑,所以匆匆扫了一眼后记便赶紧出门。一路步行到空旷的地方,好让脑袋里的阴霾散去。夜暮时分,天边出现了像草莓果汁一样红的晚霞,心情渐渐平复了些。

最新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篇12

这本书并不是标准意义的村上风格,抛开大家对这本“恋爱小说”或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争辩不谈,这本书却的的确确让我的内心无比震撼。人生中还是第一次,对书中许许多多的情节有着灵魂上思想上的剧烈震颤:这震颤来自迷茫,来自青春,来自爱情,来自友情,来自人类初始的欲望,来自对话,来自窗外的景色,来自玲子的吉他声,来自普通的事,来自放弃,来自振作,来自我自己。本来因为读后内心情感过于丰富且复杂,感觉难以表达清楚,并不想就此付诸语言,可躺在床上脑子里的情感波澜迟迟不能平息,是的,我的情感已经被这本书搅了个七荤八素。于是我想就此多多少少把脑中的思绪一个个剥离出来,希望不至于混乱无比。

书中最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是绿子,这个让人不自觉轻松下来涌动着旺盛的青春生命力的短发女孩;这个经历丧父丧母却不像直子或木月抑或初美那样奔向死亡,而选择用更加坚强更加勇敢的姿态生下去的活泼女孩;这个希望能够完完全全任性一回的压抑女孩。我想我在心底里是佩服她的,难道绿子经历的痛苦与打击不比直子木月或初美大吗?可唯独她,却选择以生的姿态走下去。诚然,她也有过抱怨,有过情绪崩溃,可第二天,她又回到了山脚,继续向山顶推着圆滚滚的巨石。若问这样苦苦撑着有什么意义,想必问这句话也是毫无意义的吧。说到底,到底什么才有意义呢,无非立场不同罢了。可这种明知自己的弱小,却对此充耳不闻的乐观精神,本身就是令人生畏的。

绿子喜欢渡边,即使知道渡边爱的是直子,这也是令我佩服的。我们的情感是多么的微薄,容不得一点点付出得不到回报。可绿子喜欢渡边,那她就会用全部的力气全部的心去喜欢他,这种对自己喜欢的人的追求,不也是爱自己的表现吗?因为说到底,只有爱自己,我们才会坚持去爱我们爱的东西。可往往更多的时候,我们爱不上不爱我们的东西,所以不得不委屈自己,给自己一个似乎理所当然的借口——你爱她/他得不到回报,为什么要爱?如此,苦了自己,谁去爱你?当然,想必绿子是累的,非常非常累的,所以我对她也十分同情。我对一个死活也要活下去的乐天派十分同情,却对那些顶不住生活的打击或自己内心的打击活不下去的人提不起太多同情。这是否是因为我无情呢?我不知道。

说到同情,永泽最后对渡边说的“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这句话很残忍,却很实用。它帮助得知直子死讯后一个月颓废不振的渡边多少找到了勇敢下去的信念,可这句话,毕竟是空泛的,它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那个最有旺盛生命力的,还是绿子,她的乐观从她的举止话语中不断地散发出,将渡边从死的漩涡中一点点拉回。

而渡边的年龄与我相近,他感受到的感受很多我也有过。包括在某些时候,会觉得十分孤独。诚然,朋友是有的,能够谈心的多少也还算有吧,可就是没有和你宛如契合物的人,我想也不会有人有吧。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你所有的需求,我们不过是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朋友一起罢了。人说到底是孤独的。这孤独来自人的自主意识和思想,正是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完全相同的思想,所以全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完全全的理解你。还好,在某些时候,某些人,可以或多或少的理解你,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光是这样想想便又觉得人不至于那么孤独。但我想,要是我们可以把自己也放入朋友当中去,那么,完全理解你的人便是有可能存在的,至少可以大部分理解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所以,我觉得不要骗自己,对自己要真诚,因为这是唯一可能可以完全理解你的存在。我们拥有自己,我们理解自己,我们其实不孤独。

书中的青春在以翻页为单位从我眼前飞速划过的同时,我的青春正在以飘忽不定时快时慢的速度从我身边浮现、溜走,这么想着,不觉感到一阵幸福。是啊,我的青春还稳稳妥妥地站在我的这边,我可以注意它也可以不去在意它,全凭我的喜好。我不去想,我的青春还有多久;我要想,我还青春。

感谢村上,感谢渡边,感谢书中的一切,我仿佛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边青春的味道,它可能不可口却让所有人都想再喝一杯。正常来说,人生仅此一杯,可是借助书本,我得以在现在细细品味我的青春续杯。想必我身边的不少朋友也在和我共饮这杯青春咖啡,不知,你的那杯,味道如何?

5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