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
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所阅读的内容,同时也能促进读者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优秀的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1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这本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科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独特,它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的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他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不绝口。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为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家书》的前序作者楼适夷曾说“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的家教才造就了傅聪不傅雷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平凡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书中有一封信这样写道:“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它各方面。 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中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教育,那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教育,书中无不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浓浓父爱,但疼爱的同时,又不忘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都体会得到父母的慈爱和教诲,我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刚刚离开了父母,我们才发现我们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永远无人能代替,只有亲情永远支撑着我们,家永远是心灵的港湾。《傅雷家书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通过对傅雷这个苦心孤诣的父亲的心灵的解读,我们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谛。我们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感谢他们默默无闻永不改变的爱!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2
与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倒不如分为熟人与陌生人。根据最新的统计,截止2015年,全球共有73.47亿人,并且持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全球每天有38万人出生,平均每年增长7757万人。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_”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的名片。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3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异常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_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我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我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并且是他敢于剖析自我,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当就是傅雷自我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4
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到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的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社会、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
有一个技巧的主要问题,即耳朵的重要性。我发现凡是弹个音符,必须在末弹以前就听到这个音符;就是说任何技巧的难关,必须在心中预先感到它应有的效果,这样肌肉的本能反应就能很快的适应。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音质,更是耳朵的问题。要求美的音质,自己心中先要有这种美的质,才能弹出来。许多钢琴家方法极好,手极放松,但音质不见得动人,原因是音质完全是从先天禀性来的.,其实和小提琴与歌唱没有什么别。当然也不是单靠心的感受,同时要靠用脑子,头脑是控制与适应的总指挥。
耳朵的敏感,手的本能反应,再加上心的感受能力:这便是美的音质的来源。
在众生万物前面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祛除我们的狂妄,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同时夸大我们的同情心。欣赏前人的遗迹,看到人类伟大的创造,才能不使自己被眼前的局势弄得悲观,从而鞭策自己,竭尽所能的在尘世留下些少成绩。
培养一个人,空有志愿有什么用?主要从行动着手!无论多么优秀的种籽,没有适当的环境、水土、养分,也难以开花结果,说不定还会中途变质或夭折。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5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题记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自寒假买过它后,我每天都坚持读两篇。每次读到它,我的心灵便得到了升华。在傅雷的家书中,他强调做人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在做人这一方面深有感悟。
信中,傅雷对儿子说:“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爱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的光阴。”这句话说的是多么的准确,引人反思啊!
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就掉进了朋友的热情的“陷阱”中,后果很严重。
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写作业,一阵脚步声和说笑的话语离我越来越近,声响越来越大。“喂,有人吗?小贺在不在家?”我母亲听见了,便说道:“进来吧,在家呢!孩子,有人找你,先别写作业了,休息一会儿,去玩吧!”听到母亲的“命令 ”,我便和朋友出去玩了。
时光转瞬即逝,夕阳西下,不觉半天已经过去。我在玩耍时,从坑边摔了一个跟头,额头擦破了,腿也有些疼,便一慢一慢地走回家了。
到家后,我的头还在疼,便又去医院买了些药,不觉已是深夜。我的作业也没有写完,可是明天就要开学了,作业不写完,老师肯定要批评的。最后不得已我熬夜完成了作业。
由于睡得较晚,第二天便起床晚了,来到学校时已经上课了,便为自己因不珍惜时间贪玩导致的后果懊悔不已。
如今读了《傅雷家书》里的那句话,我便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学会珍惜时间,光阴一去不复返;面对朋友的热情,要学会取舍,首选要注意珍惜时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有珍惜光阴,少壮努力,老大才不会悲伤!
读傅雷家书,知做人道理。我与《傅雷家书》结伴而行!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6
《傅雷家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使我更加理解和明白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我的爸爸妈妈没有傅雷那样学富五车的才华,更没有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高深造诣,但是他们像傅雷深爱着傅聪一样深深地爱着我!我一定会努力,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我家的书柜里有一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整理出版,并立即引起读者关注的书--《傅雷家书》。直至今日,不少家长还把它作为家庭必备之书,从中寻找家庭教育的最佳方法。
通过《傅雷家书》,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对儿子傅聪几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无论傅聪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习的日子,只要儿子不在身边,他便把给儿子写信和读儿子的信当成十分重要的事情。记得傅雷曾在信中神情地写道:我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我时时刻刻,随处给你敲响警钟,做一面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傅雷确实做到了这些。
他不顾工作的疲劳和身体的病痛,不间断地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写给儿子,更从儿子的来信中捕捉儿子的喜怒哀乐,体会他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关注他在艺术生活中的心路历程。然后,再将自己的感受、反思后的心德一字一句地写下来寄给远方的儿子。他不时提醒和要求儿子总结演奏中的得失成败,他说:人越有名,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傲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一个人有才也会有另一个危机,就是容易自以为是地钻牛角尖,所以才气越高越要提防了艺术家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
当傅聪在国外遇到低潮时,这个严厉的父亲又以极其温柔体贴的话写道:这些味道我都尝过,孩子,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会遇到慢慢你会养成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能够从客观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他还以自身的感情经历谈了恋爱、婚姻与事业的关系,犹如在与知己朋友谈心。
今天,我们读《傅雷家书》依然很有必要,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傅雷都如一面镜子。在他面前,我们不仅可以学会怎样做父亲,更重要的是,他也教会我们首先怎样做一个人。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7
一本好的书讲究一个“真”字,家书则更是如此。傅雷两个孩子的成就,便是让这本家书担起了这个“真”字。
《傅雷家书》在国际间的声誉很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傅雷在磨难中历练出的深厚笔法,更打动人心的是家书中每一个字都凝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苦心孤诣。家书中的父亲形象不是一个板着脸的霸道形象,他的话语更像是一个兄弟一个朋友平等的问候叮咛。只有在表现出对孩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才使人记起,这已经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父亲。
《傅雷家书》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更像是一本成年人,尤其是父亲所不得不研读的名著。傅雷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那感人的平等对话。成为几代父亲的楷模。他不是凭着父亲的权威让孩子明白他的苦心,更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一个百毒不侵的钢铁。傅雷教导出的孩子是真正“人”。一个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这是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的话。我的天啊,他真是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无法想象一个身在异国的孩子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感动到何种地步。或许还要有几滴眼泪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吧。
被生活磨砺出的沧桑和行万里路表现出的沧桑。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为琐事烦恼,一点小事就会心烦意乱。而路走得多了,人也会见得多,性格也会变得从容淡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跳”。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实与其说傅雷成就了傅聪,倒不如说父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父。有人说父爱像一座大山,雄伟有力。可傅雷的爱,却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人心,滋润那片心灵的土地,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那饱含着殷殷父爱的谆谆教导,那穿透灵魂的人生和艺术体验,如源头活水注入儿子的内心,拓宽了傅聪有限的人生阅历,加深了对艺术的体味和把握。没有爱,就没有坚强的男人傅聪;没有爱,就没有艺术家傅聪。
中学课本,节选了傅雷与傅聪的艺术对话,傅雷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的脉搏与莫扎特一样,你真正理解了莫扎特”。“脉搏一样”。多么恰当形象的比喻。脉搏一样,这是对音乐何等的理解。没有几十年的文学经历,是无论如何说不出这种话的。这是对孩子最高的赞誉。按照常理父亲的角色应该是“糟糕透了”。可傅雷另辟捷径一人分饰两角。在角色转换方面如鱼得水。孩子也争气,这父子两可真是羡煞旁人。
也许再过十几年,我们这一代人也会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之中有几人能打到傅雷的境界,我们无从知晓,但能够与子与女产生共鸣,脉搏一致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这也就足够了。这也就是我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8
这本书是老师要求我们必读的。对我来说一般老师要求必读的书都是不怎么好看的。如果不是老师要求,我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更不用说去读了。
我怀着无奈的心情翻开了书的第一页。谁知这一翻,竟触动了我的心,让我想到了许多。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这是傅家的一部大书。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
这一百多封家书中,大部分是傅聪的父亲傅雷所写。一开始的信中是对儿子离家的不舍,思念和关心。想到儿子的童年,又对儿子产生懊悔之情。后来又关心儿子的学业,对儿子进行各种学业上的指导与和人交往的注意事项。父子俩渐渐像朋友一样交流,谈身体,谈事业,谈生活,谈爱情。可是傅雷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了,写的信也很少很少了,但从母亲的信中可以看出傅雷即使身患大病,仍关心着儿子。
傅雷父子间的交流让我想起了我父亲,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人,父亲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陪伴我的时间更是没有多少。在我的童年,见到的最多的便是父亲忙碌的背影以及我犯错时他板着的脸。所以我极粘母亲,而疏远父亲。当我们一家人在饭桌上时,我都不敢随便说话,气氛严肃又尴尬。而当父亲走时,气氛立马活跃起来。现在想想,父亲那时一定心酸得很吧!父亲知道我们几个孩子不怎么喜欢他,他便在一家人吃饭时,讲上几个消化,想活跃活跃气氛,可我们却并不买账,只有父亲一个人在笑,气氛更尴尬了。父亲也未说些什么,只是默默工作来赚钱养我们。
现在我也长大了,也懂得了许多,明白了父亲的不易。渐渐的,与他讲话多了,父亲脸上浮现的笑也多了,可是他一笑,便有皱纹爬上他的脸。我猛然意识到:
现在我们每长大一点,陪伴父亲的时间就少一点。我们要趁现在多陪陪父亲,不要等到以后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9
近期读了《傅雷家书》,着实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很快,学术成就卓着,目前小学生的父母基本上已经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在教育子女学习成长方面比他们的父辈们更具有优势,教育进入一个暂新的阶段。很多父母虽然具有文化知识,但是严重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致使家庭教育有失偏颇,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家庭教育方法的培训应该专门地进行课程设置,起始时间也应该提前到婚前或孕前,让爸爸、妈妈们能够顺利上岗。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是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10
初读这本书,我感到不解,家书而已,何必编成一本书,让我们阅读,但毕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本想草草看完,草草了事,但渐渐的越往下看,我便被里面至真至情的一百八十七封漂洋过海的家信所深深感动。这本书里面记载的是一对父母对常年不在家的儿子的刻入骨髓的思念之情,通过书信来教育孩子学做人做事的道理。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与孩子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惟一的伤感,不足便是傅雷夫妻至死也未能见上两个儿子和未真正见面的孙子,便含冤而死,令我感到惋惜,也让我气愤,憎恶当时的年代,多少像傅雷一样的文人死于不白,可恨!也可恶!
这本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敏选编。傅雷一生孜孜不倦,在文学上作出了极大贡献,而且呕心沥血的培养了两个孩子,他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在信中,他对傅聪写到过这样一段话:“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里写出的不仅是对儿子的苦心培养,还是对儿子深深的爱,虽然儿子已长大,能独自一人在社会上,以至于是在国外初露头角,在父亲眼里,他永远是一个需要父母扶持,关爱的孩子。
在别人眼中,这本中尤其在现代社会,对于现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是示范和启迪,但它在我眼里是柔情蜜意的“情书”像是相隔两地不能相见的情人,在漫长孤寂的日子里,在他们的世界里的颜色是漫天的灰暗,这封薄薄的书信,几张黑白单照,就是闯入他们世界的一抹彩虹,因为有它,生命才有了活力,才有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因为有它,世界又重新妆点,变得五彩缤纷,他们虽没有出过远门,但他们通过书信,和自己心爱的儿子一起遨游天下,看尽凡尘美景,各地名胜古迹。在这里面,我读出了一份喜悦,一份淡淡忧伤,思至一夜之间满头银发的痛彻心扉,连做梦都不曾放过。看着他们的这份情深,我都不免有些为他着急,为什么,明明想念极致,为何不把对国家的情谊先放置一边,随着自己内心的渴望,“疯狂的干一回”,见见所爱的人。又或者,傅聪赶回家休息一段时间,陪陪那两位可怜的父母。那种情绪,我从未体验过,一人远在他乡,多年没有与父母见上一面,这种苦,在口中回味,久久不能去除。
那两地相隔的父子,情感都有增无减,那我们呢,明明每天都在一起,心的距离却是如此的遥远……
傅雷,可谓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真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呀!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11
暑假教师要求我们看名著《傅雷家书》,老实说,我并不喜欢名著,在我的印象里,名著里的语言是枯燥而乏味的。可是《傅雷家书》颠覆了我对名著的看法。
我认为家属无非就是对远渡重洋的女子依依不舍,而《傅雷家书》不仅仅如此,家书中所充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是对真理的追寻。它像一面玲珑剔透的镜子,反映着人们内心的道德观念。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淳淳教诲是父亲时时刻刻提醒儿子的警钟。它是父亲对儿子的警钟。它也是母亲对儿子辛苦劳顿的理解,是母亲对儿子用不改变的支持。
父亲会对儿子谈梦想,同时也会端正儿子的道德思想。父子之间似乎是四目相对的坦诚,谈古论今,讨论音乐,说国家大事,更会是一一指出孩子的优缺点。母亲会对远隔万里的儿子诉思念,互相告诉近来发生的事情。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却经过自我的儿女来延续自我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职责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一样,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
说到那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可是他们给我的爱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研究。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受到了家去们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近三年,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所以,《傅雷家书》拉近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外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12
提起傅雷,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傅雷家书》,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对于《傅雷家书》人们也给了它一个很特殊的诠释:苦心孤诣之教子篇。由此可知,傅雷在教导孩子时的良苦用心。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傅雷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而在教育儿子时,他则是一个严厉而又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真可谓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父亲,而在我小时候,父亲也对我很严格,无论是言谈举止或是学习上都要求我做到很好,对待事物要认真,专一,全心全意去做好它,而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到头来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我渐渐地成长为一个懂礼貌明事理的少年,在学习上也一丝不苟。但随着我的长大,父亲对我的管教则是少之又少。因为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对待事物也有自己的理解,所以父亲对我的约束就没有小时侯那么多了。但是父亲的教诲已经在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始终让我刻骨铭心,谨记他的教诲。
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对于儿子傅聪的教导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败不馁,胜不骄。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我小时候体制很差,常常生病,而我又不爱运动,想要把体制锻炼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我小时侯体育运动也很差,几乎每次体育考试我都是不合格,尤其是跑步。如果是短跑的话我或许还能坚持下来,但要是长跑那可真是要了我的命,每次跑到一半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呕吐等现象。而就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父亲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教导我不要灰心丧气,万事只要努力,坚持到底就一定能闯过去,父亲还陪着我一起练习,在父亲的耐心教导下,我的体育成绩渐渐地好了起来,体育考试都能合格过关。
同时,父亲对我学习上的教育也很注重,在父亲的教育下,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虽不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也算是班里的优秀学生,小孩子,不免有些心高气傲,随着我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渐渐地开始洋洋得意起来,就在这时父亲看出了我的端倪,但他并没有打我骂我,而是找我谈了很长时间,当时我只记得父亲的话像针一般扎进我的内心,很痛,也深刻地使我体会到自己的无知和不懂事。从那时起,我便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件事。我的个人宗旨便是:永远不灰心丧气,永远不骄傲自满。
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傅雷家书》让我想起很多,收获很多,也让我感慨很多,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13
几组黑白照片,数不清的来往家书,谱写着傅雷家的情与意。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爱儿子,虽然言语间总是严格的苛求,但在严肃的面孔下,却藏着一颗温柔的爱子之心。这丝丝缕缕的爱,不时从严肃中流露出来,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这样的挚爱与欣赏,他不会因为儿子才华出众就放松教导,在儿子取得成就时也没有高兴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嘱儿子再接再厉,教会儿子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傅雷对儿子的爱,像呵护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谨慎又温柔,动人心肠。
傅雷也经常和儿子讨论文学艺术。在信中,他与儿子讨论了李白、杜甫诗的异同,分析了各自的长处、短处,再与苏轼的诗相比较,不禁感叹文人墨客高深却无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给人感觉描绘得清晰、明朗,耐人寻味的文字写尽了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虚无、温柔妩媚。傅雷是循循善诱的父亲,更是能和孩子的心灵碰撞、灵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个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傅雷对儿子的爱是谆谆教导,是吟唱在音乐艺术间的爱。而父亲对我的爱,是不曾言说的安静的爱。他很爱我,也很关心我的学习,但在我们的交流中却从不提成绩。只是,在我烦躁、迷茫、厌倦时,他会久久地陪伴在我身边,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挚爱温暖我疲惫的心。他的声音,总能使我躁动的情绪平静,愿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从不安沮丧到振作奋起。我的父亲,像一盏黑暗里的明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陪着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爱我最好的方式。
傅雷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信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品读这深沉的父爱,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却是甘甜。一封封的家书,承载着多少的爱与思念,只怕,这张张薄薄的信纸,载不动这跨越大洋的许多的情与爱……
傅雷家书简单的读后感篇14
傅雷家书显真情,苦父用爱暖子心。---题记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人深深体会到其中饱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是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痛苦滋味他才尝尽。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书信来抒发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谈美术,读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浇灌孩子懵懂的心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谦,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作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期盼像傅雷一样的父亲。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这样评价《傅雷家书》。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他,傅雷,用苦心孤诣的父爱填满了儿子的心灵,指引了儿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