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
写观后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方式来让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形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好的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1
当法国败给普鲁士时,要割土地给敌国,国家里,有多少爱国人士流泪?
小弗朗士只是一个爱逃学的小学生,但,到要割分,洛林和阿尔塞斯时,他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是那么美好,他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祖国语言,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
而此刻,我们也联想到,失去东北三省的时候,南京大屠杀时,七七事变时,八一三事变时,多少人名痛苦,流泪,悔恨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国家。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2
4月24日上午10时40分,我同妈妈一起去人民电影院观看电影:《最后一课》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叫谭千秋的老师在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4位孩子而死的故事,地震发生前他像平常一样给孩子们讲课,内容是人生的价值,课讲了一半,忽然,地面晃动起来,他连忙叫孩子们跑,刚跑出来,又有一个孩子说:谭老师,里面还有人呢!他又跑进教室,叫孩子们躲进讲桌下面,为了不让孩子们收到伤害,他趴在桌子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砖瓦,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最后一课,使孩子们知道了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事情不值得做,让孩子们明白了他的苦心,在他即将失去生命的时候,还不停的叫:孩子们不要慌,保存体力,会有人来救我们的!那次地震先后来了1次主震3次余震,美好又美丽的校园瞬时变成一片废墟。救援人员从各个地区赶来进行救援,经过一番救援行动后,他(她)们终于被救出来了,4名学生还活着,可是谭老师却不幸死了,他被抬出来后,放在地上,所有救援人员围着他,一起敬礼表示致敬,看到这里,不少人都哭了,因为确实很感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从心底里佩服谭老师,我们就是要向他一样,就算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他人。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3
我们永远也无法忘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强达八级的地震,当地震发生时,与汶川县仅一山之隔的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轰然坍塌,两百多个正在上课却未来得及逃生的学生被埋在了废墟之中。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的教导主任谭千秋本来是能够脱离危险的,但他为了保护几个没有逃难的学生,又重新回到危险万分的教室里,并在危急时刻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死死的护住学生。震后,四个学生全都获救了,而谭千秋老师却不幸遇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歌。
谭千秋老师是伟大的,他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用身体保护了学生;谭千秋老师是值得敬佩的,他用自己的死,换回了学生的生;谭千秋老师是成功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唤回了人类的灵魂和学生的信念……
谭千秋老师的事迹感动了所有的人,中国人民手拉着手,心连着心,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团结一致,顽强的坚持着、抗争着。终于,我们战胜了灾难,战胜了艰难。
我们虽取得了胜利,可是,谭千秋老师呢?他却永远不会对我们说话了,他只能在我们的泪水中传遍五洲四海……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4
在《最后一课》里,讲的是一个普法战争暴发后。一个沦陷的地方。是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母语法语,去学德语,本文讲的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主人公是一名叫小弗朗士的三年级小学生。
一开始小弗朗士不喜欢上法语课,这一天,到了教室自己迟到了却没有被骂。觉得十分异常,原来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大家的神情都十分严肃与不舍。教室后排坐满了镇上的人,大家的目光中都带有不舍。课上要背书,自己却背不出来十分愧疚。最后下课了,老师不舍得靠在墙上对我们说:“下课了,你们走吧。”
镇上的人都来学堂,体现出不管老小的热爱国语,热爱母语的精神,对母语深深的不舍之情。这是值得人敬佩的。这种爱国精神也使我想起了中国抗日时期的劳苦人民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情和期望都是一样的。日本也曾让我们改过教育方式,去学习日语,接受奴化教育。
我认为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最后一课”结束了,我们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警钟长鸣,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在心理:要想有和谐宁静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从小学知识,学本领,以至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5
快到圣诞节,我们却学了一篇伤感的课文《最后一课》。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所作所为。其中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一番话颇为感人,他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从这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多么地爱国。
我不禁又想起了抗日战争。那时的人们受尽战争的磨难,却不屈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所以他们挺过来了!他们可能不得不背井离乡,不得不说日语,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他们胜利了,这是当然的。也许说不定多少年后,如果小弗朗士还没有忘记祖国文化,没有忘记韩麦尔先生的话,阿尔萨斯和洛林就能夺回来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人!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6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让我对侵略者的仇恨达到了极点。
故事发生在一天早晨,“我”很晚才去上学。到了学校,“我”发现气氛有些异常。原来德国军队要求两个法国城市只允许教德语。读到这儿,我的心里有暗暗的忧伤。再往下读,我都恨不得把所有德国军队消灭,恨不得我是一个战士,用生命来保卫国家。我此时觉得德国军队是来攻打我国,我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法国战士们拼死奋战,希望保卫祖国。侵略者就像凶狠的野兽,在吞食对方的生存之地。我心里的怒火已经无法忍住,恨不得这些怒火把所有侵略者烧光。
读完《最后一课》,我佩服法国军队拼死保卫国家安全,却极其仇恨野蛮的侵略者。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7
今天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食堂观看了一部电影-《最后一课》。
看完后,我深受感动。其中令我感动的内容是:同学们正在听老师讲课,突然发生地震,天摇地晃,山崩地裂,许多砖、桌子、墙都倒了。老师大声说到:“同学们,快跑。”许多同学都跑了出去,只有几位同学因来不及就躲到了桌子底下。老师见四位同学已经来不及了,可依然想去救他们。
只见一块大砖头要落下来了,老师奋不顾身地跑了过去,用那脆弱的身躯挡住坚硬凶猛的大砖头。一眨眼,一幢高大的楼房变成了一片废墟。从这里看了,可以得出老师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坚强的人啊!情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让学生受伤。我明白了:要乐于助人,多和同学互相帮助。
发生地震后,老师和他们正在废墟中昏迷不醒。他的妻子在雨中抱着一个大约只有4岁的孩子,等待父亲的出来。尽管风雨很大,可她依然坚持。从这里看出妻子十分爱丈夫。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学会坚强,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最令我感动的一部分是:老师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可她依然坚持用全力与他们对话。慢慢的,他的生命即将逝去。但在最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爱你——轩轩。”说完后,不幸牺牲了,他们十分伤心,心里便鼓起勇气,说道:“坚持,不放弃!”通过他们的团结信念,终于出来了。从这里看出了老师对儿子的喜爱之情和同学们团结精神。我明白了:要和同学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共同击败困难。
这个老师就是谭千秋,他既是一位好老师又是一位好父亲,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救儿女们的生命。
嗯!我也要像谭老师那样乐于助人,坚持不懈,顽强不屈,今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我也相信:你哪怕你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只要你有了对生命的信念,并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就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最后,我希望全天下人能够互相帮助,团结一致,为美好的明天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8
今天的&39;大礼堂显得格外热闹,因为老师要为我们放一部电影——《最后一课》。我们的心情也异常激动!
这部电影取材于汶川大地震,它的主要情节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潭老师正在为学生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突然,地面晃动起来,“是地震!”潭老师迅速组织学生“逃离”教室。细心的潭老师发现班赶时里还有几位同学没走,赶紧回到教室,但这时楼梯断了,他们无法脱身。潭老师让学生躲到讲桌下面。自己却一下子扑到讲桌上,张开双臂,保护着学生,这样样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四名学生得救了,而潭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挚爱的事业与学生。潭老师的尸体被抬出后,她幼小的女儿跪在地上,拿一瓶水,送给自己的爸爸喝,这无疑是最感动人心的一幕。
可以想象,潭老师扑在讲桌上时,是经过思想斗争的: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家人;一方面是师生情,一方面是亲情。但是他却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学生,自己的一个完整的家被“拆散”了。
潭老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会一直鼓舞着我们。
我想,这四名被救出的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定会好好活着,因为是潭老师给了他们重生的机会。如果他们还是碌碌终生,又怎么对得起潭老师呢?
请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人民教师——潭千秋默哀三分钟……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9
在你的成长路上,有一个人伴你成长、给你温暖。他像辛勤的园丁滋润着我们;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我们;像导航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他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记得有一次,已经打上课铃十多分钟了,可是吴老师还没有来,这种情况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像刚出生的一窝小鸟——叽叽喳喳。这时,吴老师来了,教师也渐渐安静下来了,吴老师边打喷嚏,边用沙哑的声音说:“对不起,今天感冒来晚了,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时,吴老师不停打喷嚏,鼻涕纸在讲台上堆成了小山,差点盖住了吴老师的.脸。粉笔也因为打喷嚏,掉了好几次。感动的我们热泪盈眶,这节课,没有一个捣乱的,就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同学,也坐得端端正正,所有人都积极举手发言······吴老师看到我们这样,原本苍白的脸渐渐有了红润之色,喷嚏也不打的那么厉害了,病情似乎好转了许多。我们见状也放心的笑了。
老师您好!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10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最后一课》,我对它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分为《星期一故事集》和《磨坊信札》两个短篇小说集。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它以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强行兼并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 在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尤其是马上就要背井离乡还认真地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的老师,以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法兰西万岁”,我心中就非常激动。这是怎样一种爱国精神呀!虽然没有为国捐躯的悲壮情景,但比激昂壮烈的场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们中国在晚清时期也沦为殖民地,于是许多爱国的人都站起来,奋勇反抗,不畏强敌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呀!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并且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虚度光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更加努力学习。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11
今天中午,妈妈给我讲了一篇故事,名字叫《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的都德,他善于从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中挖掘有独特意味的东西,以平易的手法表现,并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文字,因而,他的作品总是带有一种柔和的诗意。
《最后一课》主要讲的是德国战胜法国之后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一所小学里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故事。那天早晨,小弗朗茨很晚才去上学,当他来到学校的时候,本想趁着混乱溜进教室,可是教室里却静得出奇。小弗朗茨只得低着头,默默地走进教室,汉墨先生居然没有批评他。小弗朗茨这才发现周围多了许多人,有老村长、退休的邮差,还有村里的霍瑟老头,他们个个都满脸哀伤。
这时,汉墨先生突然公布了一件事:今天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堂法文课,明天柏林就会派来新教师,来教你们德文。什么!小弗朗茨听了顿时感到五雷轰顶,大脑一片空白。他非常后悔,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后悔自己逃学去掏鸟窝,去滑冰,后悔自己以前所做的一切。他真的想让时光倒流,让自己重新开始,然而自己才会写几个字啊!
汉墨先生今天也非常激动,说起话来有些颤抖,恨不得今天把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大家。他告诉我们:法兰西语是最美丽的语言,应该留在我们中间,永远不要忘记它,因为,只要好好保护了自己的语言,即使一个民族沦为了奴隶,他们也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
我听了这篇故事之后,内心有许多感受。有时我就像小弗朗茨一样:算了吧,明天再写吧,反正还有很多时间呢!这样往往错过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如果有一天,当我上课的时候,听到老师对我们宣布:“今天是大家最后一堂中文课”的时候,我该是多么后悔,多么伤心啊!我可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珍惜时间,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园吧!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12
有一种爱叫大爱,有一种永恒叫千秋。
千秋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诚如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所言,在重大灾害面前,谭老师舍我救人的境界是高尚的,其精神不死,是个伟大的英雄,正如他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千秋精神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在教育事业上默默耕耘了27年,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和毕业的精力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千秋的这种感人壮举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产党员为人民利益奉献自己的完全展现,更是崇高师德的生动写照。
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就像谭老师在最后一课向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样,它始终萦绕我心,让我久久地不能平静,但我找到了答案:我的`人生价值就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我知道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只要心中有信念,我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祖国而努力,为人民而奋斗!
千秋精神永不灭,千秋精神照万代,只要我们人人都能舍小我为大家,相信我们可以把灾区建设得更好,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13
细细品味过《最后一课》后,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重却也无力反抗的无奈之情。
韩麦尔先生沉痛的感受,使我读着读着眼泪也在打转。我惊异,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哭?!我想起了我读过的另外一篇文章《哭泣的圆明园》,蓦然发觉,中国也遭遇过这样的窘境。
回想起八国联军在中原大地犯下的种.种劣迹,我似乎也能明白八国联军的心思。我中国软弱必将会被欺凌,“落后就要挨打”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懦弱并不伤大雅,但一个国家软弱,后果将是多么可怕!我们正值年少,如果像弗朗士一样的荒废学业、只顾玩闹,那也必将会有如弗朗士一般的懊悔,只怕悔之已晚。
正如梁启超所言,中国之责任全在我少年。阿尔萨斯的悲剧不会再在中国上演,我也希望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真正的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14
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一所乡村小学里,阿麦尔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刻意穿了礼服来上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经常逃课的学生弗朗兹也认真听课了。在课程快要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小说通过学生弗朗兹的叙述生动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表达了法国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国家解放的坚定意志。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兹经常逃课、迟到,没有珍惜学习的机会。当阿麦尔老师说:“总是认为‘我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吧。’总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结果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我就想到平时我也没有好好利用时间来学习,有时候写作业东看看、西摸摸,下意识地多玩一二分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这样让时间浪费,时间就会偷偷地从身边溜走,最终我也将一事无成。这样的损失又该如何弥补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尔萨斯的孩子们以后没办法再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只能去学侵略者的语言。这是多么可怕又羞耻的事情啊!现在想想,身处和平时代的我没有经历战乱、没有殖民掠夺,却经常因为一些难背的单词,难懂的古文,难解的数学题而放弃学习,真的非常惭愧。很多东西往往失去才会珍惜,我要好好检讨自己,珍惜无忧无虑的时光,认真学习和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一课影片观后感篇15
今天,我是流着泪看完电影《最后一课》的。一出电影院,我就让妈妈帮我给我的班主任刘老师打一个电话,妈妈问我有什么事情……我未开口,泪水止不住地又流了出来,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问我:“怎么了?”……望着妈妈着急的表情,我思绪万千,心很久不能平静……
妈妈牵着我的小手往家走,一路上,在地铁里,穿走在华农大的校园里,直到进了家门很久,我的泪水才逐渐地止住,谭千秋老师为了救四个鲜活的生命而光荣地牺牲了……四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在同谭千秋老师一起等待救援的时刻,幡然醒悟,谭老师平时对自己的批评和严格要求原来就是对自己的爱和付出,他们为自己对谭老师的误解和报复而后悔……。
在谭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班主任刘老师、英语赖老师、数学钟老师……的身影,记得刚转到这个班,不是很适应,最晚一次,我做完作业已是深夜2点了,我的姑婆很关心我,询问刘老师我跟的上吗?刘老师回答道她对我有信心。刘老师,您知道吗?是您的鼓励让我一点一点地又找回了信心,刘老师,赖老师,钟老师……谢谢您们这些天来对我的关照,谢谢您们给了我这么多耐心。
刘老师,赖老师,钟老师……您们对我的点点滴滴的付出,像久旱逢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我会用我的行动报答您们的。
《最后一课》看完了,但它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印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