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观后感 >

螳螂捕蝉观后感

时间: 新华 观后感

观后感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能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看完一部作品的感受。写好螳螂捕蝉观后感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螳螂捕蝉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1

我读了一篇课文,名字叫《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通过了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诸侯国趁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的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服侍在吴王身边的少年知道了这个事情,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第二天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就这样,他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直到第三个早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他这几天发现的一件事,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 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它的身后有一只螳螂,那螳螂想要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而那黄雀只想要抓螳螂,但是并不知道我正那这弹弓瞄准它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我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2

我们今天学了一篇千古流传的故事:《螳螂捕蝉》。使我感受深刻的句子有:“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就说‘你讲的很有道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根据前几句话,说明这位年轻的侍卫官非常有头脑,他不但劝得方法妙,而且语言妙,先吸引吴王的注意,使被动变主动。而吴王呢,他先前虽有不正确的想法,但理解能力很强,他知道侍卫官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所以吴王才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不顾后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后行,不能鲁莽。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3

读完了螳螂捕蝉这一课,觉得很有意思,但也有一个明智的道理:做人不要因为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只蝉在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他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他的身后。那黄雀伸长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道一个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他。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明白了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这个道理。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4

今天,我们学了《螳螂捕蝉》一课,我们知道了,不可以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的祸患,一定要顾全大局,不可贪图小利就心毁人亡。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吴王想去攻打楚国,但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固执的吴王下了一道命令,谁再敢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就用机智的脑子给吴王讲了一个小故事,吴王顿时茅塞顿开,决定暂时保留实力,等时机成熟再一举攻下楚国。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脚,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那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那位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

在这个故事里,蝉就相当于楚国,国泰民安,其它诸侯国就是黄雀,自己的国家就是螳螂,如果去消灭楚国,那么其它诸侯就会乘虚而入,到那时,其它诸侯国的兵力是人强马壮,吴国的兵力不是残兵败将,就是元气大伤,毫无战斗力,那么,其他诸侯国消灭吴国就易如反掌。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常常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着算计别人,而没有想到,别人正在背后算计他。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名叫“螳螂捕蝉”在春秋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且不许任何人劝阻。这时,一个年轻人想了一个计策。

早上,年轻人拿着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里转来转去,吴王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年轻人,你在干什么呢?”年轻人对吴王说“:你看树上有只知了,但它不知道后面有一只螳螂准备吃它。但螳螂不知道它后面有只黄雀正要啄它。可黄雀那儿知道,我的弹丸正对着它。吴王听了,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只看眼前的利益,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让我明白了螳螂捕蝉的意思和它的故事。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6

今天上课,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这一课。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糊涂的吴王一心只想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身后的危机,并且很固执,谁劝就处死谁的事,有一个聪明的少年,利用了打鸟一事,引出这个故事,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巧妙的劝说吴王出兵。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感触:一个小小的侍奉少年,就这样“劝”了吴王,他的聪明让我敬佩的同时,我也被他所说的那番话深深打动。是啊那番话确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努力学习,只顾眼前的无忧无虑,只知道吃喝玩乐,那不好的还在后面哩!长大后,没有过硬的本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填报肚子,这和螳螂捕蝉不是一个道理吗?

细细想想,其实我有时也不愿努力。有一回课外辅导班考试数学,我考砸了,妈妈很生气,一回家就把我给关屋子里,说:好好想想,一个小时候她来检查,复习的好这事就过去了,不好好复习。哼!咱们走着瞧。可我实在是无心复习,于是就装模作样的坐在那里,把一本《青鸟》压在数学书的下面,看着表。快一个小时时,我把课外书收起来,把数学书打开,为让人信服,我还边抄边读了几条。正巧,妈妈进来,看我这样‘用功’,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事后,我也有点后悔,由其学了这一课,懂了一个道理。我发誓,以后一定要虚是虚、实时实。不当螳螂不做蝉,让知识造福自己。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7

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故事,名叫《螳螂捕蝉》,它使我深受感触。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只螳螂正潜伏在一只蝉的身后,准备吃掉它,却没有想到自己身后还藏着一只黄雀。正当螳螂要发动攻击时,身后的黄雀一口将螳螂吞下,就这样,螳螂成了黄雀的口中之食。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是要告诫我们不要鼠目寸光,只专注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隐患。

记得前几天,有一个和我差不多高的男孩到一位老奶奶开的小店买东西。他见老奶奶正在看电视,就悄悄地把两根香肠和一包零食放入口袋。他正沾沾自喜:这个老奶奶真笨,连偷东西都看不见!可他不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全被我看在了眼里,我将这件事悄悄地告诉了老奶奶,老奶奶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看来,那个男孩就是”螳螂“,他只想着”捕蝉“,却没想过防备可能会出现的”黄雀“。

这件事让我对”螳螂捕蝉“有了更深的体会,教育了我们不要只专注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8

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文章的大概内容是:有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来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祸患十万显得,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读完《螳螂捕蝉》后,我若有所思,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要有长久打算。在我的生活中,像《螳螂捕蝉》这种事还不少呢!我就遇到过。

学校门口最近新开了一家文具店,也巧,妈妈这几天也给我发零用钱了。于是,我就跑到文具店里去买文具盒,我一下子相中了一个粉色的文具盒,再一看标价:12元,我心里可想了开了花,因为同样的文具盒,别处可要15元那。于是,我赶快快把文具盒买了下来,到家后,我把笔从旧文具盒中转移到新文具盒中。可是,是事情不妙了,文具盒的拉链坏了,怎么啦都拉不住,我想第二天一定找他们算账!可他们竟不承认,我也没办法。谁叫当初,哎······

同学们要有长远打算呀!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9

在战国时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胜算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却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文章中的那位侍卫官真聪明,他匠心独运,适当地借用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来劝免吴王。他这样说非常巧妙,用了一种“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动准确地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来比喻吴王。这样一来,他既避免了与吴王正面发生冲突,又不引来杀身之祸,还有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说起了劝免的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我从螳螂、蝉、黄雀的身上学到了一个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蝉”那样。一天,我在小区的院子里玩儿,看见了一个男孩正在吓唬在不远处的另一个男孩,而在吓唬别人的那个人的身后又有一个男孩在吓唬他呢!这真如俗话说:“只想到的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及到自己身后的祸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使我明白了:不要一心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冷静才能解决事情,不要学吴王听不进大臣们的建议。

螳螂捕蝉观后感篇10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林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个故事的事情是这样的: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成千上万的大树。大树上的蝉在“曲曲”地叫着。一只蝉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显得很惬意。可是,它完全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危险。这时,一只螳螂正不动声色地靠近了蝉,就在螳螂准备张血盆大口,准备吃了蝉。就在这时,来了一只黄雀,它“叽叽喳喳”地叫着,在发现了螳螂后,就飞了过去,一口气吃掉了螳螂和蝉。把这都看在眼里的男孩,实再看不下去了,就拿起了弹弓陈黄雀打死了。

通过了现实中和故事里的事迹告诉了我:人们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牺牲自己的安全,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4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