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网 > 读书笔记 >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在读书笔记中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疑问和问题,可以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帮助。怎么写好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学习。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

在一个阳光晴朗的下午,我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直到日沉西山,我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书中的世界。

小城里的空间局促,而且简陋。街上给人的可用设施不多,路中间还有一个大泥坑,没人拿沙去填平。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小城里的人们冰冷、麻木,宁可迷信也不相信科学。这就是知名女作家萧红笔下那座“童年记忆”中的东北小城。

著名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的,通过萧红的笔下,我们能透过书页,看到一座繁华的小城,一群民风淳朴的人们。人们虽然麻木不仁,却淳朴,现在很难再寻找到如此的民风了。作者写自己的童年,写家乡,写祖父,写家乡的人,也写出了真情实感。作者在书中一再提到“我家是荒凉的”,父亲、母亲和祖母都对她很严厉,所以她爱待在花园里,爱待在祖父的身边,这才使她感到快乐。

比起作者的童年,我们总会认为我们的更加幸福,其实只要开心就好了。童年在我们眼中是五彩斑斓的,是幸福的,是流光溢彩的。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它呢?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2

主要内容:呼兰河虽然并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也夹杂着一丝丝悲凉。在那儿有东二道十字街上拔牙的洋医生,有胡同卖麻花粉坊的生意人,有性情古怪的二伯,有勤恳老实的冯歪嘴子,有“我”跟着祖父学唐诗、学下地,还有因为呼兰河居住的人太相信迷信,如团圆媳妇就是被糟蹋而死的。

团圆媳妇才十二岁,就被人招来做媳妇,因为她很高,就告诉别人自己十四岁。她的婆婆认为媳妇越打越听话,于是她便经常打团圆媳妇。后来,她因为梦到婆婆打她而惊醒,于是,她被她的婆婆请来的胡仙在水里煮了三次而死了。

这一件件,萧红都用童真的语言描绘的无比生动,尤其是萧红和祖父的事情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不知不觉,便拿自己的童年和萧红比。童年在萧红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在萧红看来,这些故事并不美。可在我们看来,读了《呼兰河传》更让我们感到童年的幸运和快乐,从而更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3

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写的《呼兰河传》,有人说它像小说,又有人说它像自传,萧红的文章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兰河传》不像《城南旧事》,虽然同样是写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紧紧的让人读得轻快自然;但《呼兰河传》不同,它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呼兰河传》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说!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瞧,“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场》,哎,如此悲伤、凄凉,令人心痛。

《呼兰河传》是立体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读了一篇故事,这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语做点缀;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有点只是灰白的画面,可是从灰白的画面中,我分明听到了了一曲凄凉的笛声,能让我听到这笛声的恐怕只有这《呼兰河传》了!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4

寒假时赵老师推荐我们读《呼兰河传》。我知道这个消息后脑中就冒出了一堆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给呼兰河立传呢?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有哪些人物……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了这本书。

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陷入了深深的遐想。

作者萧红用平静的语气讲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中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但这些悲剧大多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所引起的……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泥坑,有六七尺深,人和家畜无论在什么天气中都会遭殃,淹死过小猪,也闷死过猫狗等动物。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事的发生,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也有,可就是没有说把泥坑填平的。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们啊!自己要顺应一切,这绝对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中一直写“我家的园子是很荒凉的”,这就引出了后面的一个个悲剧。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才十二三岁,就被卖了出去,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最后死了。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害死的。我还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在“黑夜”中小心地活着,而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刻薄无聊的老厨子……从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中,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可以出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中,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没有不公平。

这本书本身没有颜色,但其中讲述的一件件悲剧,却慢慢的给这本书染上了灰色。

《呼兰河传》读完了,然而我的心情却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幅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5

《呼兰河传》这一本书是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她31岁的时侯就离开了人世。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下面我来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一篇叙事诗”就是一篇叙说事情的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就是一幅有很多颜色的家乡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就是一些很悲惨的歌。

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是好印象,不是坏印象),由其是这书的前面和书的结尾部分。我先告诉你们前面的那个部分: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有时不单菜中没被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从这一句话我想到:萧红十分的淘气,把菜种都给踢飞了。我还感到这时的萧红十分的炔乐。还有结尾的那个部分: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想:祖父是唯一对萧红好的人,如今祖父死了萧红肯定是十分的伤心。这本书的结尾部分还有一句话我也记的很深: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完全没有了。从这一句话我能体会到:萧红在外地想起了,对她好的祖父,想起了她在菜园里度过的快乐时光,想起了她在菜园里瞎闹的场景,想到了自已现在的悲惨,怀念菜园里的大蜻蜓、大红蝴蝶、黄蝴蝶、蚂蚱、蜜蜂、小黄瓜、大倭瓜。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6

《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萧红通过‘看客’的众生相、社会相,画出了沉睡的国民的灵魂,揭示了东北世世代代国民经历着什么样的人生——对待生命、生活、命运的态度和采取这种态度的心理基础及思维形态,在历史文化的批判中,蕴含着改造国民灵魂的愿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呼兰河传》是国民灵魂的一曲挽唱。

该小说旨在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对民众精神的戕害,改造国民麻木的灵魂,因为萧红早就意识到“中国人有一种民族的病态”,那就是“病态的灵魂”,于是“想改正它”,正面揭露“封建的剥削和压迫”是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条有效途径。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7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呼兰河传》我读完了,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只要读书就是在进步;也就像爬阶梯一样,每爬一层,就代表离终点又近了一步。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爱读书。都说人活到老学到老。

我现在读的书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都在写萧红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主要人物有:萧红﹑萧红的外祖父﹑团员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为什么说主要人物有萧红的外祖父而没有她的爸爸妈妈和她的外祖母呢?就是因为萧红的爸爸妈妈和外祖母对她很坏,一点也不关心她;而她的外祖父就不一样了,对她格外的好。所以文章中写萧红的爸爸妈妈和外祖母的内容很少,而有一部分都是写萧红小时候和她的外祖父的事情。

除了这些,还有团员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他们三个都有不同的命运,团员媳妇只有十二三岁,却被她的婆婆活活的给烫死了。有二伯没有固定的住处。而冯歪嘴子还要拉扯两个孩子,太辛苦了。

从一开始读这本书,就可以读出萧红小时候是孤独的。到后来她的外祖父去世了,后花园也安静了不少,萧红更孤独了。文章的大体意思也就是这样了。

《呼兰河传》这本书写的挺好的,正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读。我希望其他的学生也能读到这本书!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9

回过头看我的童年,都像是上辈子的事,如今那片美丽的地方已经被一片高楼大厦压碎,童年回忆都是回忆是快乐的,不懂成年世界里的冷暖和嘲讽,总和一群小朋友做游戏,在外公家的时候,和大家去田埂上奔跑,在花丛里打滚,伴着傍晚快要天黑的夜,欢快地回家,看七点半的动画片,然后准时睡觉,从来不失眠,六点起床也从来不赖床。这个记忆里有外公,他很慈祥,一想起他我还是很想哭,他还没看到我读高中就去世了,很想念。

文中的那些故事在我看来是很残忍的,迷信,愚昧,无知,封闭祸害了多少的人,小的.来说是一个人的幸福,大的来说是人命。文中团圆媳妇,有儿伯,歪嘴子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了充盈那枯燥的生活没了同情心,残忍的就像刽子手,而不自知,看一个人死就像看一场戏一样,还想要戏尽量曲折,想人家受到挫折从此一蹶不振,好满足众人的推理,这样我猜有很多人看到歪嘴子老婆死了还有人打赌他会不会自杀了。人心冷淡。是人性如此,还是因为某些局限性造成了这种现象。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0

《呼兰河传》描写的是旧时代的呼兰河城。呼兰河城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萧红写的非常生动,我仿佛看到了呼兰河城一片热闹的景象。那里车水马龙,花草茂盛,那里有小河慢慢的流淌。但是,在一条小路的旁边却有一个好大的泥坑,那里每年都会淹死牲畜和小孩,人们却想不出办法,有人说要种树,有人说要拆墙,虽然把坑填平很简单,却没有一个人想起,我感觉那里的人很愚笨。

书里的语言非常的奇怪,好像很不通顺,上句不搭下句,但是又非常的好懂。书里的故事非常好玩,有跳大神、扭秧歌、看河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的民俗很丰盛,让我见识了很多。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贫苦、艰难,没有一点儿绚丽的色彩。他们还很封建迷信,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他们感觉死了到了阴间要比活着还要好。那里的人都非常的奇怪,人死了后他们也要观看一番,就好像是没见过死人似的,哪怕每年都有人被吓死。

《呼兰河传》让我了解了旧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极其平淡无味,封建无知,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不做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1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作者写了她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在艺术形式上是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可谓多姿多彩,生动自然,又创造出一种散文诗的意境,纯朴清新,一种别样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多么典型的东北小镇,多么有意境!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2

故事发生在萧红小的时候,优美感人,是萧红凭记忆写出来的,让人从书中感受到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寂寞。

这本书中令我最难忘的还是小团圆媳妇。她12岁就被迫去当老胡家的童养媳,刚来老胡家时,她笑容满面。可不久就因奶奶婆婆常打她、骂她,让小团圆媳妇生了一场大病。由于婆家人的迷信,再加上都不爱小团圆媳妇,不给她治病,只给她跳大神、抽贴、烧"替身",还让她吃黄连,还当着众人面给小团圆媳妇洗烫水澡,不但没治好病,反而把她折磨得奄奄一息,成天昏睡,连辫子都掉下来了,不久便死了。她死时,年仅12岁。我十分同情她,因为12岁就应是无忧无虑的时候,而她却因为旧社会的愚昧而被折磨而死。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想到了自己:在学校里,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在家里,爸爸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身体有一点不舒服,爸爸妈妈更是细心的呵护我、照顾我,甚至连班都不去上。可小团圆媳妇,12岁就被迫当了童养媳,天天挨打、挨骂。此刻我们都是靠高科技生活,住的都是高楼大厦。而旧社会的人们,住的只是破旧的平房。我们要珍惜此刻的完美时光。

《呼兰河传》让我更加懂得了要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珍惜此刻的学习机会,珍惜和同学、朋友相处时的完美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3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是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我在暑假中阅读了这本书,仿佛身临其境地经历了她儿童时期所遇到的事。可爱的她,看到外祖父在菜园里割草,她想帮忙,结果把韭菜当草割掉了,顽皮的她,在帮外祖父浇菜的时候,把水泼到天上,嘴里叫着:“下雨了!”那时的萧红是多么快乐,多么天真可爱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有一次,我帮妈妈种地,结果差点把菜都给踩扁了!

《呼兰河传》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特别是呼兰河4月18日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比较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据说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上一副眼镜,然后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来年都会生儿子哩,这可真有趣。像这样平常而又充满乐趣的小事很多,但我觉得都很精彩,都很有乐趣。

书里有句话:经典文学是一盏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认识了动物、植物,了解了天文、地理,大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还丰富了我的想象能力!

就像《窃读记》里的小英子,就像以书为侣的尤安·艾肯,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在书里漫游,在书里成长,以书为友!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4

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讲了小城呼兰河—萧红童年的事。

从书中可以看出,呼兰河是多么的冷:过了一夜,就冻得门都打不开了。而且生活多么的单调:种菜﹑背诗,有时去看跳大神﹑去参加娘娘庙大会……

但萧红却写得惟妙惟肖,如“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给了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有小了。大家都对它起着无限的关切。”这段话中,萧红并没有抒情,但大泥坑子的形象却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作者小时候是多么的天真:因为祖父烤过“掉井猪”和“掉井鸭”,作者叫牧童把家禽往井里赶。

那“野台子戏”也很有趣:台上的戏子扯着嗓门喊,台下街坊邻里拉家常,如果一人嫌太吵说出来,立刻就还嘴说“这又不是你家的戏台!”如果还还嘴就打起来了。因为有习俗的约束(娶亲不能告诉女方),姑娘们都带上最漂亮的首饰。

一到了晚上,亲戚才可以送礼物。更有趣的是,问“看戏”的人演的什么戏,却一问三不知。

跳大神是最古老的习俗了:“大神”(和祭祀差不多)先“请神”,如果不“上身”(或“二仙”(他助手)对错了),就烧香点酒,再闹要上红布,再闹就杀鸡(再闹就不行了)。之后跳完后跳神者就拿了酒,染了布,煮了鸡。

从中我体会到了小城呼兰河那浓郁的习俗。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5

小团圆媳妇的结局让我在悲愤中沉思,一个富有年轻活力的生命就这样在黑暗愚昧的封建迷信中失去了色彩,她原本可以像花一样的绽放,可是那些冷漠麻木的人却将她推入了深渊。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封建迷信就像是恶鬼,吞噬人的心灵,破害人的肉体,撕咬人的灵魂。也许你会认为伤害这个年轻生命的是封建社会的黑暗,但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那些人的善良和无知,是愚昧中的可恶。

在那个被封建宗法思想禁锢的时代,有无数个与小团圆媳妇有同样命运的人,他们无辜的生命都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肖红也包括在内,她看到这个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同样也忍受着封建迷信的毒害。在不断的挣扎,抗争中,她有了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她立志“改造国民的灵魂”,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无法责备那个时代的施暴者,因为他们和小团圆媳妇一样都是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受害者,他们也许有善良,可是当善良和愚昧结合,就变成了可恶。也许他们也曾挣扎,可最后他们也不得不向封建帝制屈服,所以他们也很可怜。

面对那个封建社会的黑暗,我无奈的叹息和惋惜,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充满着阳光与快乐,既然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用科学的武器去抵制迷信。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6

我以前觉得看书非常的没有意思,总爱看漫画书,所以就忽视了文字书,不过在上一周的时候,妈妈拿出这本书来看,从早上看到晚上,有一次,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悄悄地走到了跟前,拿起那本书,撒腿就跑,看看这本书有多么大的魔力,会吸引人的注意。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磨坊里上演的冯歪嘴子的爱情童话,冯歪嘴子是作者在童年记忆里所热爱的.一个人物。”勤恳忠厚、爱妻晓得冯歪嘴子在他所看过的模仿里与赶车老板的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但他从不被人鄙视所左右,和老婆孩子亲亲热热地过日子。

一双黑大绒的云子团,是亲手做的。或者就在他们的本城和本乡里有一个出名的染缸房,于是送了两批白布去,吩咐他好好的加细的染着,一批是白底染蓝花,一批是蓝底染白花。蓝底染得是刘海戏金蟾,白底染的是蝴蝶闹莲花。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在原来城市里的生活是怎样的了,平平凡凡的过日子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无忧无虑,是我们最向往的一种生活了。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7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百感交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真为被残忍的宗法社会折磨死的人们而感到愤愤不平!

20世纪20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的故事。生活犹如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但是宗法社会本质是残忍的。这不,书中的老胡家小团圆媳妇被愚昧的人们折磨死了。当然不止小团圆媳妇,还有王大姐,也在愚昧的冷眼中难免一死。这大约又是宗法社会的波澜吧。书中还记叙了冯歪嘴子的一些生活经历,使我悟出了平静是坚韧的生活。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却让作者难以忘怀。是呀,童年的美好时光谁能忘却得了呢?它是我们成长的背影,我们应该牢记这些童年的美好时光。不知不觉,我陷入了沉思……

在记忆的心扉中,童年时代的生活好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在我很小的时候,十分地快乐。在春天,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公园里玩耍;在夏天,我可以在树下快乐地乘凉;在秋天,我可以在田地里自由自在地嬉戏;在冬天,我可以尽情地打雪仗、堆雪人。确实,童年生活十分的无拘无束、快乐。但是,作者的童年是寂寞的,而且那时的宗法社会是残酷的,为此许多人被折磨死了,这是多么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是幸福的。童年是一本好书,你要去阅读,去发现,这样,你就会发现童年的无穷乐趣。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8

读罢《我和祖父的园子》,不禁被那个天真、可爱、顽皮、淘气的小姑娘逗乐了,那自由、率性的园中“劳动”与满园“活”了的黄瓜、玉米、花、鸟都是那么自由。

惊讶于一个成人居然能写出这样灵动的文字,于是买来《呼兰河传》,看萧红其他的文字是否也如此灵气十足。

看了相关的原文,发现修改后的课文更加凝练,主题更加突出,看来编写教材的专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对作文的修改也有启示:要舍得砍去无关的枝节。

看到了我们曾学过的一片课文《火烧云》,也出自于《呼兰河传》。萧红的景色描写也是很美的。

书中交代了童年的萧红为什么老跟着祖父:父亲因为她是个女孩子对她十分冷淡,母亲因为她的调皮对她恶言恶语,祖母不喜欢她戳自己的窗户纸用针戳她,只有祖父疼爱她,宽容而耐心地对待她。

书中另一个重点是小团圆媳妇的经历,她被残忍、狠毒的婆婆折磨致死,暴露了封建思想毒害下人们的愚昧、迷信、自私。与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一脉相承。

整个呼兰河城里只有祖父是小萧红可依靠的,所以其中表达出了对祖父的怀念与童年自由生活的眷恋。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19

在寒假中,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她把我带到了 20 世纪的小城 —— 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写得如此有趣、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经常翻进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面。他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坑填平,没有一个人。真是些愚蠢的人们啊!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呼兰河传450字读书笔记篇20

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越来越沉重。在结尾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正正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难过、悲伤……

53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