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感悟
写读后感是一种文学创作,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学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怎样写欧也妮葛朗台感悟?这里提供欧也妮葛朗台感悟分享,供大家参考。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1
《欧也妮·葛朗台》是老师推荐给我们在假期里看的一本课外书,在读完之后,书里的几个重要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很多的认识。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先生是这本书中极力刻画的形象,而他也是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他贪婪、狡黠、吝啬,金钱就是他的一切。但是他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的贪婪、吝啬主要表现在几件事上。他每天吃饭时,都要亲自分配饭菜,把面包切成薄片,每个人只分上几片;他家的仆人娜农任劳任怨地为他做了几十年的工,而工钱只有那几十法郎,钱少也就算了,葛朗台先生把她看成狗一样,让她睡在走道尽头,她一边睡还要一边看门,他身家千万,为了女儿将私房钱送给表弟而与女儿反目成仇,把她幽禁在阁楼上,只给她清水和面包;最令我痛恨的是:他的亲弟弟——法国的葛朗台资金周转不灵向他借钱时,他却无动于衷,眼睁睁地看着弟弟破产而自杀,最后他还想利用弟弟的死再赚一笔。像他这种人该判死刑,就算如此,社会上还有人置亲属死活不顾,但愿他们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能醒悟过来。
他的身上也有值得学习的。他身家千万,却一点也不显摆。哪像现在的有钱人,名车、名表的,他们真的该收敛一些。他家的楼梯坏了,他也自己修,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要加强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方法。
欧也妮·葛朗台,她在表弟夏尔睡觉时知道了他的计划,决定把自己存的六千法郎借给身无分文并要去印度的夏尔,并且答应帮夏尔保管一个金宝盒,并且在夏尔回来时会还给他的。由此看来,欧也妮是多么的善良、慷慨、诚信,我们应该学习欧也妮一样真诚地对待别人,要诚实守信。但是夏尔背叛了她,夏尔为了那些爵位、荣誉,抛弃了欧也妮。但她并没有痛恨夏尔,反而帮夏尔的父亲还清了200多万元的债务。欧也妮同时也是一个大度的人。
欧也妮一直都是大家追求的对象,可不管是谁都是为了钱财而追求她。当然,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很普通,要结婚的话就得有车有房有钱。但是欧也妮却不管这些,她的心中只有夏尔,她认为她与夏尔的爱情是永远的、纯洁的。她最终拥有上千万家产,可是她视金钱如粪土,她用她的钱做了许多善事,这也可以看出她心地很善良。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2
看过巴尔扎克的名作《欧也妮·葛朗台》的人,无不对老葛朗台咬牙切齿,鄙视其为人,而对欧也妮十分推崇。可我真正羡慕的却是葛朗台,佩服他挣钱的手段,敬仰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
葛朗台出身贫寒,年轻时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箍桶匠,但他却凭妻子的嫁妆起家,四处出击,进行投机生意,最终一跃成为当地首富。
葛朗台成功的因素有多方面的。首先,乱世出英雄,他较好地利用了法国大革命的时机,和共和政府里的官员搞好关系,取得当地最好的葡萄园的经营权,作为根据地。他又利用当镇长的机会,修筑了通向葡萄园的公路。建立与政府的亲密关系,无疑是发展的前提。
又如葛朗台精于计算,将生意盘算得滴水不露。他能精确地算出种草和种树的收益比较,以获取最大利润。他对葡萄收成预测十分准确以致于当地葡萄园主都以他为风向标。虽然市场变幻莫测,但葛朗台却能运筹帷幄,实在是一个资本家的楷模。
更令人敬佩的是葛朗台在机遇面前的勇气。他勇于打破迂腐的“价格同盟”,将葡萄酒高价抛售给荷兰人,又及时买入高风险的公债,狠狠地挣上一笔。他的胆识,真令常人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葛朗台的确是一个资本家,但这没有什么,重要的是他是凭着自我的诚实劳动、守法经营而发财致富的,比起那些贵族、地主、教士们,他是光荣的,在此,我为葛朗台鸣不平。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3
故事讲述了葛朗台老头的发家史和他对金钱的狂爱。有人评价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在书中随处可见:“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仅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爱,作出决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送拿侬一只旧表。除了这些葛朗台还对自我的亲人吝啬:“尽管葛朗台家财万贯,然而他的开销却很节省。他从来不卖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俭,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一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仅有五六百法郎;”“不觉新年到了,葛朗台照例要女儿把她的全部金币拿出来欣赏一番,欧也妮只好说金币没有了。父亲一听,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币送给了查理,大骂女,并决定把她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这时的葛朗台知到女儿将自我的金币送给查理,他爱钱如命的本质战胜了亲情,将自我竟有的女儿送进了阁楼,让她在那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22年10月,葛朗台太太
平静地死去。太太尸骨未寒,葛朗台便请来克罗旭要欧也妮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登记,全部财产归父亲管理,女儿只保留虚有权,欧也妮一点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签了字,父亲这才放了心。”自我的妻子还才安息,他却为了遗产到处奔波。“晚上,葛朗台来到太太房间,正巧碰上母女俩在看查理母亲的肖像,葛朗台一见金匣,就像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抱住不放。”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质在此表显得无疑。
与父亲相比欧也妮表现得十分慈爱,善良。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建了1所养老院、8处教会小学和一所图书馆。
查理他先在印度发了财,后又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倒卖海盗赃物赚了大钱。什么勾当都做过出此之外他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
书中的人物都有着自我的个性,可是从他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读完此书我不得不感叹资本家的发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泪的屈辱史。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4
故事是在家庭内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而其惨烈的程序却不亚于古典悲剧。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有位天真美丽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一个破产落魄的亲戚,为了资助他"闯天下",不惜倾囊赠予全部私蓄,从而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父女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吓得胆小而贤淑的慈母从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丧失父亲、损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
这类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我们并不少见,甚至还有比它更悲伤的,但是为什么巴尔扎克的这本小说会成为一部杰作呢?令大家久读不厌呢?除了由于巴尔扎克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外,还因为小说作者将主人公塑造为有血有肉的人,更将读者引入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
巴尔扎克的这部代表作,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家的罪恶手段,作品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塑造出葛朗台这样一个举世
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据说,这部小说是巴尔扎克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热恋时的产物。巴尔扎克本人非常珍爱这部小说,称它为"最出色的画稿之一"。一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学价值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因此赞誉巴尔扎克是"超群的小说家"。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众多的小说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的一次巨大飞跃。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故事叙述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它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法兰西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文章充分利用对比,将欧也妮的形象与其父亲进行对比,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但她注定会在这社会中消失。巴尔扎克的文章中也不乏抒情描写,那样浓郁、那样感人。读罢这篇小说,一种不明情绪涌上心头,让我反思良久……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5
早在五年前,我的书架上就有一本《欧也妮·葛朗台》。当我得知这是一本关于“吝啬鬼”的书后,就没再翻过。因为我在这之前已读过一本叫《悭吝人》的书,领教了阿巴公。今年寒假,我偶然地翻开了它,就再也没轻易合上。
阿巴公是个贪婪至极的人。如果葛朗台仅仅是贪婪,那也不会写出什么深刻的东西,我也就不会如此感兴趣。重要的是,葛朗台的形象概括了整整一段历史,他的吝啬也包含特定的历史资料。
葛朗台老人是位法国大革命前后的人物。从书的开头我们便可看出他具备第一代资产阶级的一切特点,没有多少文化,却精于盘算。他的每笔投机从没失败过,至使财富不断膨胀。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了葛朗台本人的性格——吝啬。尽管家财万贯,却几乎无消费。我们甚至不能说他“爱钱如命,”因为在他眼里,钱比命重要。“把死人看得比钱重就叫做没出息”。把兄弟的死讯告诉侄儿没让他犯难,可要说出“你一点家产都没有了”倒让他感到难于启齿,因为这句话“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难。”
在事故中,我更看到了葛朗台老头的“朋友”,个个都是唯利是图的人。很显然,这是当时社会的杯具。在拜金主义横行的世道上,一切权利的中心就是金钱,金钱是万能的,它使人的灵魂扭曲变形。巴尔扎克正是捕捉到了这一点,才写下了发人深省的《欧也妮·葛朗台》。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欧也妮的感情。而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感情必然是苦涩的。欧也妮爱上了夏尔,却受不了来自各方包括父亲葛朗台的反对。夏尔由于家中破产,被迫与欧也妮分手。这一切的祸根就是金钱与迷恋它的人们。以至于当葛朗台死后,可怜欧也妮守着他巨额财产,却既无家庭也无幸福。只能成为一帮利欲熏心之徒追逐围猎的对象。
写到那里,在我脑海中已不仅仅是葛朗台老头的吝啬与欧也妮的纯真,这简直是一个杯具。并且是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杯具。它平凡而其惨烈程度却不亚于古典杯具。可是在古典杯具中主宰一切的是命运;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则是金钱。
我曾反复地问自我,这是为什么。我甚至想写一篇续文论改变欧也妮的命运。我想过,这有时代的因素在内。法国革命后,日益膨胀的资产阶级中势必会出现拜金主义,这同封建社会出现人剥削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人的贪婪导致了这样的一场杯具。不看从前,就拿此刻的人来说,难道没有一个人跟葛朗台有相似点。我们扪心自问,自我就从来没有像葛朗台相似的经历吗不是,我们有。此刻的人并不强于以前的人多少,只是社会强于以前的社会。人,似乎总是这样,自我取得了多少,就想得到比这更多的;自我失去或将要失去多少,就想失去更少的。难怪比尔·盖茨还在不断地积累自我的财富,也难怪他会为几美元的停车费而嫌贵了呢!这——就是人的贪婪。可怕,但挥之不去。
也许有一天,一本名为《大方人》的书会成为世界名著,与《欧也妮·葛朗台》、《悭吝人》同名。但也许这不可能,因为人的贪欲还在。或许随着社会的提高它会减少,但不会消亡。或许还会有许多未上演的杯具已经彩排好了。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6
《欧也妮葛朗台》是一部让人愤怒,让人心碎,让人深思的作品。
愤怒:巴尔扎克以大量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指出金钱给人带来的权势。葛朗台老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金钱的崇拜已经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为了钱:“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为了钱:“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坏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却发人省心。看到他对自己妻子与女儿的种种恶行,我恨不得去书中揍他几拳。
心碎:欧也妮确实与父亲截然相反的人物,她善良纯真。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资助恋人查理到海外去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淫威所屈服。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
但是,她的付出并未得来应有回报,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查理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但欧也妮还是帮助她的爱人达成他的目的。她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查理,并拿出巨款替查理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欧也妮的这种爱情是纯洁、高尚的。作为现代人带人我对她的行为并不认同。她也是一个可怜人啊。
在这部作品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个为金钱所俘辱的人们。他们丧失了灵魂。巴尔扎克指出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这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控诉。那在今天这个利益的社会,重新的阅读这部小说,就更让我们警醒。虽然没钱时万万不能的。但金钱不是万能的&39;。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7
《欧也妮·葛朗台》作者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100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提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巴尔扎克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他的悭吝性格。
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贯穿始终,老葛朗台无疑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到达了病态的程度:他半夜里把自我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
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坏的老房子中,每一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
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成了金钱的奴隶,变得冷酷无情。为了了金钱,不择手段,甚至丧失了人的基本情感,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所以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
伴随贪婪和吝啬而来的是老葛朗台的狡猾和工于心计。对于每一笔买卖,他都精心算计,这使他在商业和投机中总是获利。另外,时常故意装做口吃和耳聋是他蒙蔽对手的有效武器。
老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很多聚敛财物的目的,可是他却丧失了人的情感,异化成一个只明白吞噬金币的"巨蟒",并给自我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欧也妮--欧也妮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杯具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比较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
专横、吝啬的父亲老葛朗台给了欧也妮一个"黯淡而凄凉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期望是期待中的感情。为了感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我全部积蓄,资助恋人夏尔到海外去谋生;为了感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淫威所屈服。为了感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
可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夏尔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遭受巨大打击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并且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夏尔,并拿出巨款替夏尔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欧也妮的这种感情是纯洁、高尚的。
当周围的人都陷没在金钱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个生命时,欧也妮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与众不一样,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金钱对她来说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仅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对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个人的创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而自我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巴尔扎克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同情。
夏尔--夏尔的人物性格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巴黎的一个花花公子逐渐变为一个无恶不作的冒险家和野心家。
当夏尔在小说中一登场时,他还是一个仅有21岁的年轻人,因为从小家境优裕和父母宠爱,使他养成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性格,但此时的他并不坏。他在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所表现出来的悲伤是真实的。堂姐欧也妮对他的关心、照料和爱护,更是使他感受到了感情的神圣和纯洁。能够说,如果他一向与欧也妮在一齐的话,是不会堕落的。
夏尔去海外经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夏尔原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逐渐发迹从小埋下的自私自利的种子开始萌芽,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毫无廉耻心的掠夺者和高利贷者,一心只想发财,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夏尔的这种堕落发展到极至就是背信弃义,抛弃和欧也妮的感情而去追求一个贵族的女儿,以实现自我追逐名利和往上爬的野心。
夏尔的堕落是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证明金钱已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人际关系和情感领域。
葛朗台太太--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葛朗台太太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俭朴。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对自我的丈夫能够说是百依百顺,从不反抗。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事实上不仅仅助长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我和女儿欧也妮带来了苦难。在现实世界中忍辱负重的葛朗台太太把人武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天国之上。
德·蓬风庭长--欧也妮的追求者,相貌丑陋,却自以为是。苦苦追求欧也妮,目的是获取她的百万家产。性情狡诈、吝啬,送给欧也妮的礼物望远是一束鲜花。虽然实现了娶欧也妮为妻的目的,但最终还是早早地去世,未能占有她的财产,落得个可笑又可悲的下场。
拿侬--葛朗台家的女佣人,勤劳肯干,对主人忠心耿耿,心地善良、纯朴,富有同情心,可是头脑简单无知。
克罗旭神甫--德·蓬风的叔叔,克罗旭党的领导人物,老奸巨滑,工于心计,贪图金钱,为人处事常常违背了一个神职人员的应尽职责。
公证人克罗旭--克罗旭神甫的兄弟,在德·蓬风追求欧也妮的过程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是葛朗台放高利贷的帮凶,与其兄弟一样老谋深算。
德·格拉桑先生--索漠城的银行家,为葛朗台所利用,替他管理公债等金融业务。此人头脑简单,爱慕虚荣,贪图享乐。
同时葛朗台有着守财奴的宗教信仰。在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给女儿欧也妮留下一句遗言:“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葛朗台所说的“那边”,无疑是指宗教世界--天国了。又是“天国”又是“交帐”,是虔诚的,还是爱财的守财奴?
大凡一个虔诚的,为了“万能”的上帝和超出凡尘的“天堂”,能够禁锢人间七情六欲,甚至不惜以身殉教。但在葛朗台的身上,却丝毫找不到一点宗教徒笃信教义的影子,倒是能瞥见对金子贪婪的欲望燃遍周身的表现,在葛朗台准备撬侄子查理托欧也妮保管的贵重梳妆匣上的金板时,往日一向温顺恬静的女儿急得跪下向他乞求说:“看在圣母面上,看在十字架上的基督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你不要动它!……”欧也妮幻想以宗教的教义来打动父亲,让父亲看在圣母面上,能体谅一下女儿对信物的感情。但葛朗台对女儿的哀求无动于衷,金子的诱惑,使他情不自禁地对妻女露出绝无情义的丑态。葛朗台是一个宗教徒,但宗教的教义究竟对他有什么约束力呢?从那里,不是能够窥见端倪了吗?
所以说,葛朗台在濒临死神拥抱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个在旁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举动,而出自葛朗台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对于宗教的教义没半点兴趣,即使在弥留之际,葛朗台对黄金的痰盂与执着也丝毫没有减弱,所以当神甫一出示“镀金的十字架”时,这位“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变活了”,接下来就想攫取到手,--离开金子,他是死不瞑目呀!金子就是他最现实的上帝,是他全部信仰的寄托所在。
葛朗台诚然不是虔诚地信奉宗教,但由于对金钱的贪欲,使他很自然地期望死后还能有一个超尘脱世的世界会收纳他。在那里,他能够继续占有黄灿灿的叫人“眼花缭乱”的金子,甚至能继续不择手段地去强取巧夺。只要我们认识了葛朗台守财奴的本性,就不会为他对宗教亵渎的举动与“临终遗言”着两者间的矛盾而迷惑不解了。这时,所宣扬的“天国”,恰恰贴合葛朗台的心意,所以,尽管他不愿意为教义做出牺牲、有所忏悔,但又期望宗教的"天国"是的确有的。换句话说,在葛朗台看来,宗教的存在,是由于他的需要。
说道底,这个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心目中,宗教是无足轻重、徒有虚名的;金子倒是举足轻重、至观重要的。葛朗台对宗教的不屑一顾,而对于宗教所宣扬的"天国"倒确信其有。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变态心理,使我们即看到了葛朗台至死不悟的守财奴灵魂,又看到了葛朗台虚伪--宗教的存在,只是为了他的存在。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杯具。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8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杯具。”杯具的根源在于金钱。
书中的葛朗台老头十分富有,却误读了金钱的含义,他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能够说一无所获。他对于金钱的吝啬和对于金钱的疯狂,在书中随处可见。尤其是他临终前仍想要牧师的十字架这一动作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他的贪婪和对财富的渴望。可他仍是的个杯具人物。上帝赋予了他一个黑色幽默。他虽富有却不拥有,他只能守着他的财富来满足他对金钱的渴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并不是一个心理健康正常的人,金钱之于他一如毒品之于吸毒者,只是本能的,自觉地想要。对他以毫不留情的批评似乎并不十分恰当,这就好比你能批评一个正常人饿了想要吃饭吗
我们也能够想象葛朗台老头并不是生来这样。他以往也许也是一个纯真的,善良的,有活力有抱负的青年,怀揣梦想来到某个城市,却在哪里遭遇欺骗,失败,看到了太多的邪恶,以至于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查理这个人物的设置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印证葛朗台老头的发展历程。也许他在家乡也有过心爱的姑娘,可惜一步步变得冷血拜金。
深入剖析这部小说,它其实并不仅仅讲了葛朗台一家的杯具故事,它与社会经济类文本一样旨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
时代的洪流能够置人于浪尖,亦可推人置水底.金钱代替门第成为权力的象征,财富的多寡成为划分等级的新标准.于是对金钱的贪欲潜入人们的灵魂.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由此产生。
由于对社会构成了这一总体认识,巴尔扎克得以从种.种貌似分散,个别,偶然的现象中,把握住了以拜金主义为核心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历史资料;人们不再信仰上帝,而崇拜“金钱”了.对财富的追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提高.又使人性产生异化,正是对金钱的贪欲,扼杀了人们的感情,断送了多少家庭的幸福,酿成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当周围的人都陷没在金钱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个生命时,欧也妮对待金钱的态度是与众不一样,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金钱对她来说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仅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对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个人的创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而自我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巴尔扎克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同情。
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们,都可是是这个时代的组成之一。就像是葛朗台老头和欧也妮,最终也可是是殊途同归,都变成了资本主义上位的祭品。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9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朔造典型的巨匠,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大师。以往有人断言:“自莫里哀的《吝啬人》以后,不会再有人写吝啬鬼了!”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已将吝啬鬼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巴尔扎克不仅仅大胆地拾起了这个题材,并赋予了最深刻的历史资料。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杯具。”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老头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巴尔扎克固然以很多笔墨描绘金钱的威力,画龙点睛的一笔却是指出金钱拜物教的荒谬,指出金钱固然给人带来权势,却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至少,在人类的感情领域,金钱是无能为力的。葛朗太称雄一世,积累了万贯家财,一文也带不进坟墓,除了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能够说一无所获。在巴尔扎克看来,葛朗台的聚敛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情欲。向欧也妮这类心地单纯的姑娘,金钱与她既不是一种需要,也不是一种慰藉,仅有人性已经异化,完全为贪欲所支配的人,才会将金钱视为人生的最高需要。
葛朗台这样的人,表面上是金钱的主人,其实是金钱的奴隶。
故事讲述了葛朗台老头的发家史和他对金钱的狂爱。有人评价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在书中随处可见:“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仅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爱,作出决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送拿侬一只旧表。除了这些葛朗台还对自我的亲人吝啬:“尽管葛朗台家财万贯,然而他的开销却很节剩他从来不卖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俭,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一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仅有五六百法郎;”“不觉新年到了,葛朗台照例要女儿把她的全部金币拿出来欣赏一番,欧也妮只好说金币没有了。父亲一听,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币送给了查理,大骂女,并决定把她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这时的葛朗台知到女儿将自我的金币送给查理,他爱钱如命的本质战胜了亲情,将自我竟有的女儿送进了阁楼,让她在那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22年10月,葛朗台太太
平静地死去。太太尸骨未寒,葛朗台便请来克罗旭要欧也妮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登记,全部财产归父亲管理,女儿只保留虚有权,欧也妮一点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签了字,父亲这才放了心。”自我的妻子还才安息,他却为了遗产到处奔波。“晚上,葛朗台来到太太房间,正巧碰上母女俩在看查理母亲的肖像,葛朗台一见金匣,就像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抱住不放。”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质在此表显得无疑。与父亲相比欧也妮表现得十分慈爱,善良。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建了1所养老院、8处教会小学和一所图书馆。
查理他先在印度发了财,后又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倒卖海盗赃物赚了大钱。什么勾当都做过出此之外他为得到”新贵”头衔,日后挤进官场,便答应了和奥勃里翁小姐联姻。
书中的人物都有着自我的个性,可是从他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读完此书我不得不感叹资本家的发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泪的屈辱史。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10
经典的守财奴,莫不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
本书主要讲了:欧也妮对前来投奔的表哥一见倾心,父亲却不喜欢他。他们俩交换了彼此最贵重的物品。葛朗台很生气,不肯原谅欧也妮。欧也妮的母亲因心情忧郁加上旧病复发而撒手人寰,葛朗台在死之前依旧想着他的钱。
葛朗台是个既可笑又可悲的守财奴,他一生都在和钱打交道,以致于他每天脑中都在想着如何赚钱,如何省钱,再省点。恨不得自己、老婆和孩子,一天都不开销。为此,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失去了妻子、女儿、侄子的情亲和朋友,没有一个真心的人。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吝啬,一个对他人、对家人、甚至对自己都一毛不拔的人,你还能去奢望他能为别人着想,以至于他不会也不可能有诚心相待的朋友。朋友之间,应坦诚相见,平等对待,互相帮助,用你的真心去捂热他人的心,亲情友谊自然就会悄然绽放。而这一切与葛朗台无关。
可是在那个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自私自利的时代,又会有多少人明白呢?这个阶级统治的世纪,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铜臭味,多数人被熏得失去了辨别事物最初的本质的能力。而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越走越远。甚至已经忘记了原来的意念。就像葛朗台刚来到小镇时,还是位穷光蛋。但是现如今他是家财万贯,这些真是他真正想要的吗?也许是吧?金钱财富是他一生梦寐以求的。但葛朗台并没有收获幸福的生活,他到死还没有明白人真正追求是什么,这就是葛朗台的悲哀。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呢?
葛朗台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一个失败的人生。尽管他在商场上稳赢不亏,积累了自己都不清楚有多少钱。但他却输掉了人生。葛朗台只会善于经营财富,却不会经营人生。所以葛朗台就是一位失败的商人。他至死前还没有醒悟,还惦记着他的金库,久久不肯安乐死。这让我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比起严监生,葛朗台可怜多了。在严监生临死前还有三姑六婆的亲戚来看望,而葛朗台只有他的女儿和家里的唯一仆人。
他永远不会体会的别人的爱,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和钱。除了这些,他活着在没有其他理由。即使活着,也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纵使他活着,但他不懂生活。生活是美好的,是享受的。可是他的眼中别人都是有目的的,肮脏的,世界是灰暗的,只有钱是闪亮的,最美好的。完美印证了一句古话“相由心生”。
记得书中有句话,是葛朗台死前最后一句话:“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真是可笑,死了之后还是不肯放手自己的钱财。活着只有它,死了还要被它禁锢。
守财奴真是可悲,失去一切,换不来自己想要的。
欧也妮葛朗台感悟篇11
萧瑟的街道,放眼望去的哥特式建筑,并不鼎沸的人流声音。一开篇巴尔扎克就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让人顿生恐怖之感。
几乎被木板封死的房子,只露出了一个小门,说是门,其实差不多和小窗一样大小,只是让里面的人看清外面的来访者罢了。看到这般景象,谅谁也无法将这镇上富有的人与其联系在一起。可事实,就是如此。
与其说是富有的人,倒不如说是守财奴。没有人知道他拥有的财富究竟有多少,人们只能凭借着他所进行的一切商业活动来判断。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老葛朗台是个富有但又喜欢敛财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步步将自己的女儿的幸福葬送进了钱财之中,甚至于临死前,他还想把一份本就属于自己的金子给收入囊中。
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的巴尔扎克,就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静静地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惨又现实的故事。
人都是有贪念的,若不控制这一贪念,终究会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被吸入无止息的黑洞。老葛朗台便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觉得自己金库里的钱不够多。向女儿提亲的人多是奔着自己家的财产而来的。所以,他对人们是一防再防,生怕不小心自己就会损失掉许多东西。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是残酷的、残忍的。巴尔扎克并不直接地写老葛朗台的这一特性,而是通过老葛朗台对生病的妻子的态度的转变,对女儿与堂弟的恋爱的不支持这种.种事例突显出老葛朗台的这一性格特点。
其实,人生是短暂的,就在睁眼与闭眼之间,过去了许多,就改变了许多。况且,钱财乃身外之物,过好每一天,活在当下,这才是真的。巴尔扎克在描述老葛朗台的同时,流露出自己对金钱社会的厌恶和鄙弃,对守财奴的蔑视。
换句话来说,我们都不应该做金钱的奴隶,不应该在金钱的控制下迷失自我。我们应该做的是,为该努力的努力,为该奋斗的奋斗,为该拼搏的拼搏,抵制花花世界的一切诱惑,坚守本心,在繁华的世界里守护自己的那一抷净土。
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是守财奴中的一个典型,是千千万万守财奴的缩影。巴尔扎克将那个时代的金钱社会放大了,细致地刻划出了那个冷酷残忍的守财奴,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让读者深思:过于追求钱财究竟是对还是错?沉迷金钱所以缔造出来的世界应该不应该?对于钱财的追求,真的需要那么不择手段吗?
一千个莎士比亚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的人的角度不同,心态不同,自然也会对《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有不同的看法。我的见识还尚浅薄,也不敢说对这本世界名著有多大的看法。我只是很清楚地知道,有些东西,并不是积累到某个程度才会让人快乐,适时地享受一下,收获到的肯定会比之前积累到的要多。
说实话,我从《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里面收获了许多。起初买它时,仅仅只是对这本书的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都会收获到许多不一样的惊喜。我想,随以后阅力的不断丰富,视野的不断扩大,再次翻开这本书时,我一定会收获到更多的惊喜。
嗯,人生嘛,快乐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