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活读后感100字
写读后感需要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那要怎么写读复活读后感100字呢?这里提供一些读复活读后感100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1
是夜,翻开托尔斯泰的《复活》,走近主人公的世界,品味他的人生,发现自己深深被其行为而感动,虽然书只看了半部,但依然感动。
我曾看过许多世界名著,书中无非是一些社会动乱再加上男人和女人的一些事,反映了当时昏暗的社会,仅此而已。或许由于译文的缘固吧,我一向并不认为其文彩的华丽。同样也不认为其故事的有趣,想起如今繁荣昌盛的社会时,书中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无论过去、现在,无论繁荣、落后都有着一则不变的法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回想复活中的故事,就算是现实也有发生。把自己比做主人公,在年少时忍不住冲动玩弄了一个女孩,事后给钱跑事,从而毁了这女孩的一样,当再次相遇,就算不是在法院的特殊情况下又会怎样呢?的确,虽然年少时的玩弄是冲动的表现,而后呢,难道除了冲动就没有爱了吗?当然有爱。我想只不过不懂爱而以了,初恋的感觉我相信每都人都会难以忘怀,而如今的懈后,换做是我,我也无法面对。面对已经正常生活或许还有妻子孩子的我,面对内心那个曾经爱过的人,叫我如何开口,如何决择。我不知道。同样若换做女人,面对当初最爱而又伤害自己一生的男人,会说什么呢?我不知道。
时代在发展,而故事却未改变,改变的只有人心的冷漠和现实的环境罢了。想到这里想说说我的前女友,一个曾经要托复我一生的女人,一个死都不会和我分离的人,而现如今我们却分离了,并很快找到另一个可以托复的男人,开始新的生活。而我正如复活中被玩弄的无知女孩一样,深陷在无限的伤痛之中。人是要活的,一个女孩很难力足于社会,她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不知道她是否为了这个理由而找了别人,但我敢肯定的说这也是原因之一。
现在的我还会时常想起她,想起以前的我们,想她的时候心理很痛,虽然知道多大快乐多大伤痛的道理,但仍然伤心。或许她也会想我吧。
故事在继续,我看的复活也在继续,同样我的复活故事仍在继续。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2
当我第一次看到“复活”这个书名时,我心里就产生了疑问:谁,怎样就复活了?然而当我把这本沉甸甸的大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时,我知道了答案就在这一片片的白纸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叫它“复活”的用意。
看完了书,合上书页后,聂赫留朵夫成了一个思考的对象。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他。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家中的女仆卡秋莎产生了感情,但没有过多的表露。当他做了几年的军官回来后,原本善良的他变成了一头野兽,他玷污了卡秋莎,给了她一笔钱后就抛弃了她。在一次法庭审理案件时,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目睹了审理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经过,当马斯洛娃的眼睛扫过他时,他心里极度恐慌,并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的悔恨情绪。随后的几天里经过思想的斗争,决定“救助”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与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会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十分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
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生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诱奸了那个以前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马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以前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此刻的马斯洛娃,一个妓女,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马斯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
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能够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忙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齐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期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忙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就应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实。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貌。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
再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如今有许多学生不好好学习,天天往游戏厅、网吧跑,家长、老师教育了半天,可惜学生不仅仅“坚决不改”,还“变本加厉”。学生不学习,也能够适当休息。但是根本不把学习当回事,只顾“休息”就是“自甘堕落”了。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不知道珍惜,倒显得不如到差的环境中体会一下再回来的好。但是又有谁会到差的环境中去体会呢?既然没有人想去,那么就是人们不知珍惜了。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3
“复活”不仅是小说的名字,更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看到小说的名字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谁的“复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复活”?当我终于看完了这本小说,所有的疑问终于都得到了解答。
小说描写了两个主人公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精神上的复活。两个人的复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赞叹玛丝洛娃的善良与坚强不屈。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纯洁善良,天真活泼。她与聂赫留朵夫公爵产生了一段美好无暇的初恋,但这一切却在两年后被毁掉了。在“那个温暖的有风有雨的夜晚”,在那个小小的车站,卡秋莎的终于看到了她与聂赫留朵夫之间巨大的等级差异,伤心欲绝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关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骗和谎话。这成为卡秋莎抽烟喝酒以及一切堕落的源头。她在精神上灵魂上死亡了。而此时的聂赫留朵夫也不再是两年前那个正直而无私的少年了,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实在太难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开始相信别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贵族式的腐败与堕落的生活,同样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两人再次相遇,聂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审,玛丝洛娃却沦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公爵很担忧自己的罪被公之于众,怕自己名誉扫地。当他真正看到玛丝洛娃所遭受的苦难,才开始真心的忏悔。难能可贵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忏悔,而是切实的行动起来了。说实话,从这时我才一开始对公爵的厌恶转而对其改观。他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为她请来申诉的律师,一次次的为她上法院,甚至去农村,拜访那些虚伪的不称职的法官、将军乃至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在对玛丝洛娃的忏悔之中开始了自己灵魂的净化,开始“复活”。在后来他随着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贵族生活,不仅帮助玛丝洛娃,也帮助其他的囚犯,为无辜获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复活”的也更为彻底。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尽管沦为妓女,又受诬陷入狱,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虽然一开始憎恨着始作俑者聂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诚的行动后,还是原谅了他。玛丝洛娃也因此开始了自己的“复活”。在去西伯利亚的流放中玛丽帕芙诺芙娜和西蒙松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玛丽帕芙诺芙娜的无私奉献和温柔善良深受感动,因为西蒙松对她的毫无芥蒂的爱情而竭尽全力唤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质。玛丝洛娃最终也获得“复活”与新生。
同时,作者在小说中描绘的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败,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颇具现实意义。信仰迷茫的民众,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层出不穷的,我们的国家也同样需要“复活”与新生。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4
人类最初没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人类大脑的进化,人类的思想变得复杂,产生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并出现了贵族压迫农民的种种卑劣行为。
而《复活》这本书便是一本痛斥人类黑暗的一面的书,同时又是一首歌颂人类的同情的诗。
全书以两位主人公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之间的爱为线索,讲述了在沙皇的统治下,社会的黑暗贵族的恶行人民的痛苦……而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却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人类最珍贵的“同情”。
聂赫留朵夫,全名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聂赫留朵夫。是一位典型的在黑暗社会中成长的贵族,曾经变得花钱十分大手大脚,无耻,还破坏了马丝洛娃的一生。直到后来看清了自己的丑陋,恶习,才明白了社会的黑暗,农民的辛苦。他为伤害了马丝洛娃感到罪恶感,为了能够消除这罪恶感,他不辞辛苦帮助了一个又一个被冤枉的囚犯。并为了陪伴马丝洛娃度过余生,将自己的大量财产留给姐姐,把土地分给农民,毅然前往西伯利亚。在他赎罪的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在精神上成功的复活,不再是一个卑微的罪人。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异常沉重,一直在强调贵族们天性骄傲,内心的黑暗,令大量读者包括我都感到心中难受压抑,这样的风格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书中通过语气,外貌,形态,生动地将法官律师包括监狱长等人心中的黑暗描写得无比生动,彻底揭露了沙皇统治时的黑暗腐败。
其实,全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并非聂赫留朵夫的正直善良,而是农民的反应。当他们听到聂赫留朵夫决定将土地划分给他们时,他们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欢呼,感谢。而出现的是种种猜疑,愤怒,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思索了很久才明白:这是长期以来贵族对农民压榨的结果。他们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连续几代人都被欺骗,使唤。这是他们不敢去相信这世界还有这样的人,眼前的这一片利益在他们眼中也变成了陷阱。这样出人意料的行为更令我领悟到社会的黑暗。
这本书在让我明白了人类最黑暗的一幕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同情的高贵,伟大。
愿现在的社会的人们能够都明白:富贵,权力,并不是一切。只有拥有爱心,博爱他人的人,才是真正活着的人,成功复活的人。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5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贵族青年。他有一次在法庭上做助手的时候,发现受审人正是自己十年前诱__并抛弃的少女卡秋莎。十年里,她已经被沦为妓__,如今又被人说是毒死一位商人。
卡秋莎被一群无耻的法官判处了四年牢狱,并流放到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良心上受到谴责,决定和她一同前往西伯利亚,并把自己的田地分给穷人。他向卡秋莎求婚,为赎他曾经的罪过。卡秋莎拒绝了。她在流放当中和革命者西蒙松走在了一起。
最后,聂赫留朵夫放弃了对卡秋莎的追随,过起了自己的日子。他复活了,因为他活出了自己。卡秋莎也复活了,她同样活出了自己。
这就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开始,我比较讨厌卡秋莎,因为聂赫留朵夫为了卡秋莎而随她去流放,不顾自己的房子,还把自己的田地分给了穷人,而卡秋莎依然不接受他的求婚。虽然卡秋莎在心里原谅了聂赫留朵夫。最后她竟然跟一个根本没有仔细谈过话的男人西蒙松在一起。我禁不住要问她,你感觉你不辜负聂赫留朵夫吗?
可是,按照卡秋莎自己的理由就是,聂赫留朵夫娶她从中透出了一种宽宏大量,而西蒙松娶她是因为爱她而爱她。虽然我的脸部表情有点点苦笑的滋味,但是心里想想,还蛮有道理的。
前面真是太让人伤心了但结尾结的确实很妙。不会透出聂赫留朵夫的伤感,也不会透出聂赫留朵夫的无所谓,写的还蛮阳光的,把聂赫留朵夫这个堕落的人物写成了个伟大的人物。也好像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小说。这种风格我很是喜欢。
本小说中透露出一种优雅和安静的感觉,在聂赫留朵夫忏悔的时候充分的把聂赫留朵夫的真诚描写出来,在卡秋莎被聂赫留朵夫抛弃之后把卡秋莎的忧伤与愤怒的亮点和高度描写的非常的厉害。
在结尾里暗示人们堕落的人只会这样堕落下去,如果堕落的人想开一点,从光明的角度看待生活,就算再怎么堕落也会成为光明、伟大的人。
或许列夫·托尔斯泰非常的善于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比别人的更鲜明一些。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6
“复活”,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上的复活,更是精神上的。那是精神的一种升华,经历过“复活”的人,就像是涅槃后的凤凰,散发着神圣、美丽的光辉。
《复活》出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之手,更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不朽之作!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把作者创作此书时的背景看了看。因为我觉得,名著,不是因为它的词藻是多么华丽,也不是因为它的语言是多么优美,而是因为作者把他的思想融入在了其中。而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当时的背景。
此书创作于托尔斯泰的晚年,19世纪黑暗的沙皇统治时期。晚年的托尔斯泰已经见过了太多悲惨的社会现象,他把这种对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和抨击化成了文字,表达了出来,而“复活”则是全书的主旨,作者通过精心描写主人公的精神复活过程,来表达他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在我看来,作者把“复活”作为全书的主旨,更是表达了晚年的他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小说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涅赫留多夫和卡秋莎·玛斯洛娃。作者正是通过描写二人的精神复活过程来表达他心中那份同情和美好愿望。玛斯洛娃曾经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姑娘,对生活和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她16岁时和当时只是大学生的涅赫留多夫相识并相爱,不过当时的涅赫留多夫只是一个单纯,无邪的青年。但三年后,当他大学毕业升上军官后,就变成了一个迷恋酒色、不思进取的社会败类。当他再一次见到玛斯洛娃时,他诱奸了她,只留下了一点钱。玛斯洛娃得知自己怀孕后被迫离开了地主家里,弱小单纯的她处处被侮辱,不断的被抛弃,最后沦为妓女。至此,她已经变得身心麻木了。直到最后在一桩人命案中她被指认成凶手而被关在监狱中等待审问时,她又意外的遇上了涅赫留多夫。此时的涅赫留多夫已经改变了年轻时的信念,精神道德上已经堕落了。但当他听见玛斯洛娃在法庭上的呼喊时,他的良知突然被唤醒了。
行文至此,作者已经开始了对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复活”。而从这开始,才是这部书的真正精髓所在。作者描写这段时花了很大的心思:通过描写涅赫留多夫内心微妙的变化,以及他对玛斯洛娃态度的转变来刻画涅赫留多夫的精神复活。在此期间,作者也详细描写了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而她,则是被涅赫留多夫对她的忏悔所打动,冰冻了七年的心在这一瞬间融化了,封闭已久的记忆闸门也被冲开了。用涅赫留多夫的话来说,就是“她变了,她发生了对她灵魂来说很重要的变化。”至此,作者对两位主人公的“复活”过程已基本结束了。读到这,也不禁被作者那精密的构思所震撼,不过真正令我感叹的,是作者对社会的美好心愿和对人民的美好期望。作者在书中并未提及他对社会的那种期望,但从全书来看,那种期望又无处不在,因为作者已经把它融入到了每一次文字中,这,才是真正的不朽之作!
读完这本书后,仔细想想,这种类似的事在现在又何尝没有呢?眼下这种金钱社会下,良知、善良、单纯仿佛成了“向上爬”的累赘。无数的人为了所谓的权力金钱抛弃了这些,却不知道多么愚蠢!没有了这些,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个空有一身皮囊的低级动物罢了。(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因此推荐大家在空闲时读一下这本书,特别是作者对主人公的精神复活描写,因为这一段不仅仅是全书的精髓,也有助于提高大家对人物的描写,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顺便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描写悲惨命运的名著: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在我看来,此书较《复活》而言更注重情节性,但也是一本世界名著,可读性也很强,在此强烈推荐一下,大家在闲暇之余不妨读一下此书。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7
突然的心血来潮,读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为什么它能成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机构,腐朽的上流社会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监狱、苦难的农村。人性:上流社会的人性。在这环境下,堕落,昏睡。
聂赫留朵夫作为一名公爵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再正常不过了。精神的空虚使他无所作为。也许在他心底的深处有着一颗被深深隐藏的追求正义的种子。
年轻的时候他抱着“正义不允许土地私有”的观点把一块自己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如今继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弃产业,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轻时的观点。
年轻的时候他玩弄和抛弃了喀秋莎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内疚。为了使自己快乐,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却。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荡,自甘堕落之后。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陪审席上认出喀秋莎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
聂赫留朵夫精神上尽管还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常在他内心发生冲突,他还几次进行“灵魂的净化”。他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后,主动上监狱去求她宽恕,并愿意与其结婚,以此来赎罪,可他正真地觉醒了吗?
没有!在法庭上他心惊肉跳,并非因为谴责自己的可耻行为,而是担忧自己名誉扫地,“目前他说考虑的只是这事不能让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辩护人不要把这事和盘托出。”
但他又迈出了一大步,因为他鼓起了勇气去监狱里探望喀秋莎。这个充满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终于采取了切实的行动……
就在他见到多年未见的喀秋莎时,他还没有在内心承认自己的残酷卑鄙,而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被他蹂躏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玛丝洛娃的精神完全觉醒下,他的心灵才受到正真地触动。“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发觉自己罪孽深重……感觉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聂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赏,连自己的忏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觉得这一切简直很可怕。”
聂赫留朵夫自此才开始正真觉醒,背离了上流社会:否定了贵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为平民奔波。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8
小说中的主人翁卡秋莎·马斯洛娃原本是一个贵族地主的养女,贵族地主的侄子是一个大学生和家财豪富的公爵,这个侄子在奔波战场的旅途中顺便到他姑姑们家住了四天,他在临行前夜__了卡秋莎,第二天给她一百卢布的钞票就走了。
在过不就他发现自己怀上了地主的侄子的孩子后,不久她就被赶走,四处漂泊,后来她搬到乡下一个寡妇家里住,在过不就他就要分娩了,刚好那个寡妇是接生婆,兼做酒生意,她分娩顺利了。可是很不幸的是那个接生婆给村里有病的女人接生,把产褥热病传给卡秋莎,卡秋莎生的是小男孩可是他感染了产褥热必须把孩子送到育堂,在送到育堂时小男孩就死了。
后来卡秋莎恢复健康后身边已经没有钱了,非找工作不可了,她找了几份工作都做几天就走了,是因为那几份工作的男主人调戏她,结果就辞职了。直到她被姨母设寡款,灌醉约她到本城一家最好的妓院做__。马斯洛娃照这样生活了七年,这期间她换了两家妓院,进过一次医院,在她失身以后的第八年,她二十六岁那年,她出事,为此下了监狱,如今已被关押六个月了,也在法院受审。
在法院她遇到当初__她的偌维奇·涅赫柳多夫公爵出现在法庭,十年后他以陪审员身份出现在法庭审理马斯洛娃的`案件。涅赫柳多夫后来认出被告就是他十年前__的后抛弃的马斯洛娃,他受到良心的自责。为了给他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波为她减刑,当所有的付出都无效时马斯洛娃已经被押送到西伯利亚,这时涅赫柳多夫也与她同行,在途中收到减刑通知,苦设改为流放,这时马斯洛娃还有点爱他,但为了他的前途他拒绝了他的求婚。
这两个主人翁的经历可以表现出他们在道德精神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色贪桩法官,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和贵族中的贪色无责的行为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9
看名著看的是种内在的精华,如果你深入了这本书里面,其实会发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里面。阅读是种精神的享受,是灵魂的升华。对于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学习,多多阅读名著,对自己提高修养都很有帮助!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它,完全是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我一直认为,一生中曾经破碎的人,一定真正的活过。其实,在生活中,破碎的东西更为真实、深刻。而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我们不仅品味到一份真挚刻骨铭心的感情,而且了解了女主人公卡秋莎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帮助和鼓励中从破碎到重新开始生活的一段人生历程。
读过此书之后,或许有人认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破碎,但我认为,是涅柳多夫促使卡秋莎体味了人生的种百味。虽然在卡秋莎的记忆中,涅柳多夫给了她把辉煌借给昨日的今朝。但毕竟,是她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她再次重新生活——复活。毕竟,在破碎之后,她真正的活过。
我感动涅柳多夫敢于面对错误的那颗忏悔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弥补,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唤醒了一颗孤寂的心。
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石阶倾斜玉兰拆裂,也喜欢残月流星云重雾冷……因为当我看见人们为一个凄惨的故事结局而叹息时,我常常遗憾人们没有领悟到惨局背后的种种震撼之音,而在《复活》中,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展现了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天下无双的决心。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爱心,而且都应该有爱心,让每一个世人,在心灵的牧场上,悄悄开始用心放牧身边的一切,让世界充满美好、温馨、活力。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10
读《复活》第二章有感
19世纪末,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诞生了啊,这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中贵族阶级的寄生生活和腐朽的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激烈批判,他同中国的鲁迅先生一样,勇于“撕下一切的假面具”,让世人明白,清醒于残酷的社会,并鼓励人民将自己的灵魂复苏起来,达到精神上的复活。
《复活》的第二章中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青年贵族涅赫柳多夫在为当年被他伤害过的女主人公玛斯洛娃的冤案不断地上诉申冤,希望用他的行动来挽救她,替他自己赎罪。他用他的力量奔走于各级政府机关,活动于权贵之间,不断的历练中让他清楚地看到本阶级的专横无理和无限的罪恶。特别是地主对农民的无限制的土地占有,并以此来自豪,促使农民阶级贫苦,让农民受到莫大的屈辱。他开始大声地疾呼:“万万不可再继续下去了”,成为了一名地主阶级罪恶的揭露者和批评者,是地主阶级的一面镜子,也是全书的中心部分、高潮。
同时托尔斯泰在第二章中运用了小说家独有的语言,将这部批判小说描绘地有生有色,特别是能够灵活地将每一个地点,人物用最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大门轰隆隆地推开,铁链的叮当声”描绘出了监狱里寂静地只有铁链的声音,监狱的凄凉感。“他只看到一群灰黑色的生物”又极其讽刺了那些在终日不见阳光的地方的心灵已如死寂般的犯人们。“他们已经跟怜悯绝了缘,好比这些石头跟植物绝了缘一样,他们可怕,原因就在此”这是涅赫柳多夫内心的一段对军官对受苦人民视而不见的行为的感受。他已经在心中油生出对于这个腐朽的社会的新想法,也意味着他的思想已开始变得先进,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爱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而这些都是作为贵族阶级青年几乎不能想到的。
在这章中涅赫柳多夫真正由一个劣性的贵族阶级转变为对地主阶级罪恶的揭露者和批评者,而女主人功—卡秋莎也实现了精神的复活,这又归功于她自身和外界带给她的宽容和任爱,最关键的还是男主人公的对她的诚心的忏悔。但是在这里面,我们同样应该了解他们所付出的是巨大的,他们彼此要不断地认清社会,又要摆脱自身的的特有的劣行,不断地复活自己的心灵,这背后却蕴藏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我们作为高中生,更需要不断地对社会现象进行透析,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作出自己的人生路标,让自己的那些也许没有被发觉的腐蚀的灵魂复苏起来,而不是让腐朽的“物质”继续地腐烂了灵魂,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更多的人认清自己,将自己的腐朽复苏成先进的思想,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让我们和《复活》里的人一样,用自己的复活来换回更多人的复活!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11
读着《复活》,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震撼,不仅仅是为了男女主人公,个性是男主人公灵魂回归的可歌可泣,更是正因自己内心与之产生的共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次彻彻底底的复活。
在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时常活跃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生命、真正的自我,他只追求既能成为自己,同时也能成为别人幸福的那种幸福;一个是健康、精力充沛、肉体的自我,它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为个人的幸福不惜牺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两者不断做着殊死的较量,谁赢就能支配他的一切行为。一次斗争,便是一次反省,一次醒悟的可能。但两者的竞争常常是不公平的。
坚信自己,意味着处理各种问题都不能思考追求简单快乐的肉体的自我,而是几乎总是同他作对;坚信别人,意味着无需处理任何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解决问题的原则总是不思考精神的自我,而只思考肉体的自我。此外,坚信自己,他往往总会遭到别人的指责--坚信别人,他却博得周围人们的赞扬。'这样看来,坚信自己比坚信别人要难得多。精神的自我要战胜肉体的自我,往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发奋。
在生活中,我也常常会遇到两难的选取:目睹无视红灯川流的人群,我在犹豫;看到窗外点点的垃圾,手握废纸的我在犹豫;应对路中央可能造成的意外,我在犹豫……然而,这些本无需犹豫的犹豫,却在刹那间被肉体的自我所操控。他说:'别人都这么干,何必太认真呢?'或是'其他人都不干,你又何必出这个风头,让人笑话呢。'他胜利了。不止一次的胜利了。让我过后时而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不能凭自己的想法做事,只是惧于他人的眼神,这眼神有时甚至是自己凭空想象的,可悲!或许平时表现得默默无闻,老实沉稳的我,在别人眼中能称得上好人。但作为我,可从来不敢这么想,我只敢说,我不是坏人而已,离好人远着呢!
聂赫留朵夫精神的自我在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后,他总要为自己定下一些行为准则,并决定要遵循到底;记日记,开始新生活,期望这种生活永远不会改变--他对自己说,这叫做翻开新的一页。然而,每一次他都被城市的诱-惑所降伏,不知不觉地再次堕落,而且往往比以前显得更深。
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总是在一段堕落的生活中突然有所觉悟,认为不该一向这样沉沦下去,必须要摒弃过去,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豪言壮语,信誓旦旦,何其壮观!可到头来,还是一如既往地堕落,不求上进。
恶劣的行为是没有过,但是却有过比恶劣行为更恶劣的东西,有过能产生所有恶劣东西的思想。恶劣的行为能够不再重犯,能够进行忏悔,而恶劣的思想却只能不断滋生恶劣的行为,一种恶劣的行为但是是在为其他恶劣行为蹚路;恶劣的思想却有使人难以抑制的走上这条路。'我有用心向上的思想,才能将一个人带上成功的一面。
聂赫留朵夫是幸运的。他在一次庭审上遇到了那个他曾深爱的姑娘--喀秋莎。她的出现震撼着他的心灵。在一次次痛苦的斗争中,一个自由精神的人,一个真实的强大的永恒的精神的人,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苏醒了,他不能不坚信他。无论他实际的样貌和期望的样貌之间的差距多大,对一个已经苏醒的精神的人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聂赫留朵夫开始慢慢地复活了。以前他需要费尽心思,才能想出该做什么,而想出的事情总围绕着他一个人--他自己;但是尽管生活的全部兴趣当时都在他一个人身上,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如今所有的这些事都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因此这些事情变得也具有吸引力,因此这些事情也就多得不可胜数,不仅仅如此,以前聂赫留朵夫班子及时的时候,往往总是感到烦恼和怨恨;此刻办别人的事,大多让他感到愉快。
当然,为别人做事获得的乐趣远比之为自己要多得多,正因在这其中有密切的合作,真诚的鼓励,赞赏的目光,成功的喜悦,分享的快乐,你的价值也在帮忙他人时得到肯定,这是我们做一件事时获得最大的满足。
聂赫留朵夫为喀秋莎用心奔走。在奔走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人:失去土地的劳苦农民、作威作福的狱吏,从低到高各级ZF部门各色的人物,都让他对自己的国家,所处的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的思索。他看到了人们永不休止地欺骗自己和相互欺骗,折磨自己和相互折磨,他们猥琐贪婪地玩弄着自己发明的那套一个人统治另一个人的把戏。他认清了这个社会,看到社会丑陋黑暗的一面。他将不再只以自己为中心,不再只为喀秋莎一人而奔走,他将为整个社会谋求一些未曾有的东西。这如小说最后说的:'从这一夜起,对聂赫留朵夫来说,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始了,不仅仅仅正因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还正因从这时起,他所遇到的一切对他来说已经具有了与以前截然不一样的好处。'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源于一次意外相见对他内心造成的震撼,能使他不断反省自己,剖析自己,从而走上一条相反的人生之路。而我们的'复活'仅仅是缺少这样一次意外吗?不是,肯定不是,我们缺少的最重要的是敢于复活的勇气和信念,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不可能驱使我们与自身的惰性作长期的斗争。要想有所作为,就务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敢于突破自己,敢于让自己不断地复活。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12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伦理和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它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这部史诗般的经典著作,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聂赫留道夫为什么会从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成为以后不思进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曾经善良、讲义气的谢列宁最后都变成了惟利是图的、庸俗的、不思进取的人。这不能不承认他们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真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处在一个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层社会,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渐渐的原来在他门身上的美好品质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主观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觉得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幼儿成长阶段,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一个人的性格表现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假如一个孩子所处家庭环境,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常常充斥着紧张与对抗,这样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锁起来,慢慢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对任何人都缺乏足够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个别时候遇到某些敏感问题时会采取对抗的心理,情感变化无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击倾向,这是幼时情感受到压抑的结果。听起来好像有点可怕,但这里我没有一点夸大其词的说法。这是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
由此看来 ,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处于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间互相关心,平等相待。这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会很自然的影响到你在学校与同学的交往中,将来走向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中,这样的人更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关系,有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养成好的性格。
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个人而言,复杂一些的环境对人的锻炼可能会更大一些,我们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身,困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艰苦环境对有大成人的磨练。然而有时自己周围的环境自己是无法选择的,一个优越的环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个人发展的优势,若只是安逸于里面,不思进取,那么就会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斗志与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悲和喜携手,挫折和顺利与我们的相伴。环境锻炼人,环境塑造人。让我们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以微笑面对挫折。严酷的自然环境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艰苦的环境锻炼人,它使人发愤,使人振奋,使人不得不调动起全部精力为生存和发展而斗争。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千万别让安逸的环境宠坏!舒适良好的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基石,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应该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于路边的风景,忘记自己前进的路还很长很远。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13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生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折磨与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证明了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我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因此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此刻所遭受的痛苦都就应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生命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这一杯具的造成,不仅仅是涅赫柳多夫一个人的过错,也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产物,而马斯洛娃正是这动荡社会下的牺牲者。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坚信涅赫柳多夫会一向遵守他的诺言,正因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忙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刻,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我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联,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发奋,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但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正因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生涯和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期望。
马斯洛娃的“复活”就是对涅赫柳多夫的最大宽恕,也是他的“复活”。迎接他们的都将是新的生活。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14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家最杰出的代表,《复活》于他71岁所作,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长期思想的结晶,是他文学艺术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读了这部小说,深为其细腻的手法,锋利的笔触所震撼。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上流社会的公爵,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正是曾经被他奸的一个姑娘,并造成她怀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将她扫地出门。玛丝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婴院的途中死掉,从此她逐步坠入堕落的深渊,落入妓院过起了淫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聂赫留朵夫逐渐发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玛丝洛娃同时也是为自己减轻罪行的艰辛之路,就在这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都得以复活。
然而出自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之手的作品绝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惨曲折的爱情故事。《复活》花费了他从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内心已经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当时社会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复活》一书是借托两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正反映被欺压的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乱的上层社会和官场。
托尔斯泰笔下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平民女子,是俄国社会中最为普通的一员。一开始她是一个天真纯洁活泼开朗的少女,结果遇上上层社会的聂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抛弃,被赶出家门接着沦落为女,最后又受人诬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审员的误判、法官的不负责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亚服苦役。这一系列的打击,经历的种.种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对社会的失望和对上层社会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泪史是对统治阶级和官主义最有力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但是整个过程中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贵的善良,她关心监狱中受尽折磨的无辜的人们,并要求聂赫留朵夫去帮助他们早日离开监狱。并且在发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之后也从心底里原谅了他。最后从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复活。这些也代表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我认为读托尔斯泰的书,千万不能忘了他的细腻,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不可以一掠而过的,不然你会损失很多。其中,当玛丝洛娃作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时,她对路人的轻蔑目光毫不在乎,可是当一个买煤的乡下人走到她身旁,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戈比时,她却脸红的低下头去。这个羞涩的表情像一束光芒,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她的灵魂,露出她纯洁的天性。这处伏笔预示她的灵魂必将复活。我认为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对下层人民的关怀之情。
再说说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说中的经历比玛丝洛娃更为复杂。他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题深刻形象。在拯救玛丝洛娃的艰难途中,他游荡在各种官员之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官僚以权压人的荒诞行为和有钱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还走访玛丝洛娃的家乡,看到他从未看见过的触目惊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讨的妇女……此时,他又唤起了少年时代的灵魂,坚定地站在了农民的立场上,决心将农民的土地还给农民,这件事在上流社会中引起了如同暴风雨般的强烈争议。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不再追求无欲享受,从豪华的庄园搬出、将随身带的钱财分给穷人、将土地分出。在上流社会过惯了那种奢侈挥霍的生活,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这不只感动了玛丝洛娃也是感动了读者,作者也正是借此表达对社会觉醒的呼吁。
经历了千万曲折,不论是玛丝洛娃最终的复活,还是聂赫留朵夫的努力执着,在我们看来他们最终都应该幸福地在一起,然而结局是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或许是玛丝洛娃不想阻碍聂赫留朵夫的前途,或许是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成全,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忘了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读复活读后感100字篇15
《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摘那时他是一个诚实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青年,随时准备为一切美好的事业献身,如今成了一个放荡放荡、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喜爱的只是自己的享受,那时侯他觉得世界是一个秘密,他怀着喜悦和激情千方百计要解开这个秘密,现在他觉得现实中的一切既简单有明了,一切都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环境所决定,那时候他认为必需和重要的是接触大自然,接触曾经生活过、思想过、接触过的前人(如接触哲学、诗歌),现在认为必需、和重要的是人为的规章制度,和跟同事们交往。那时候女人是神秘的,迷人的,正因为神秘才是迷人的创造物;现在,除了家里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确:女人是他已经尝试过的最好的享受工具。那时候他不要钱,母亲给他的钱,连三分之一都用不了,他可以放弃父亲名下的田产分给他的佃户;现在母亲每月给他一千五百卢布,他还不够用,为了钱他已经跟母亲有过几次不愉快的交谈。那时候他认为精神上的人才是真正的我;现在则认为强壮而精力充沛才是他自己。
我觉得这段写得非常精彩,也写得非常的现实,短短几百字,却生动的描绘出了很多人的人生历程。仔细品尝,我越发觉得作者的伟大与睿智。难道很多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善、恶的挣扎与对抗中度过的吗?
人从生下来开始,本性到底是善是恶?自古以来便有争议。我觉得人刚生下来时,并无所谓善恶,他们就像一块纯净的不能再纯净的冰块,没有一点污点。在后天的成长中,伴随着自己的个性和生长环境,每个人都会变得不一样,有善,有恶,或者善恶皆有。